公告版位

省思: 師父在很多地方都用 佛世的這個公案來教誡我們,要趁現在難得這個暇滿的人身,要如理思惟,作意對治宿世的等流習氣。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猜疑,皆是蓋覆清淨心日的烏雲,當中尤以「睡眠」的需求最難調伏。修行之初須善調身心,常自省察是否放逸而眠。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廣論》中詳細的引《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及《諦者品》、《十地經》詳述造十黑業的果報。《大方等大集經》中則對於造作十白業的功德有詳細的解說。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到安世高大師,可說是中國佛經漢譯的創始人,他是安息國太子,博學多識,信仰佛教。當輪到他登基即位時,卻將王位讓給叔父,出家入佛門修道。安世高大師平時勤修禪定,並游化於西域各國,到了漢桓帝時(西元一四七年)輾轉來到中國洛陽,不久即精通漢語。
  安士高大師所翻譯的經典非常多,例如:「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八大人覺經」、「七處三觀經」、「十二因緣經」及「阿毗曇五法行經」···等。安士高大師除了兩次來到中國償還殺業的果報之外,還有一世來到中國超度前世同修好友的故事,在佛教徒之間更是傳為佳話。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省思:擁有正確的知見觀念,才是開啟智慧和幸福之鑰。經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修行 不在所學的教理多寡,而是要能思惟其義,覺照自心,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如此智慧日增,煩惱日減,心念逐漸清淨,就能「轉識成智」。亦如般特比丘但解一偈, 依然能得道度人,不但自受用,亦能利益廣大眾生。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哇!!!

我們班已經開班快兩年了~

善法聽得越來越多

一點點的想法改變好像沒甚麼

不過這些一點一滴都在生活中、工作中潛移默化改變對事的態度

如何作意對治煩惱 

 

一下子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普查 不是條杯杯的戶口普查 是中秋普茶

為我們這一兩年來做個總結記錄

在中秋普茶時用一句話來隨喜自己學習廣論後的受用及改變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省思:師父引《佛說雜譬喻經》中的一段公案,來說明發心的重要。我們做任何事時都要注意自己的發心。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省思:師父引《論語》中有關「宰予晝寢」的事,來說明【若不修此妄矜為智,由輕蔑門,知而故行,是為尤重。】讓我們瞭解「不是你有多少學問,講得多好聽,真的看的,你的行持。」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省思:《廣論》談到「密護根門」中「以何防護者」一節,是這麼說的「以何防護者,謂遍護正念及於正念起常委行。其中初者,謂於防護根門諸法,數數修習令不忘失。二者謂於正念,常恆委重而修習之。」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的偈言「如人劍逼身,行持滿缽油,懼溢慮遭殺;護戒當如是。」引佛經中常用的一個喻來說明如何精勤修習正念、防護根門。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天早上,佛陀帶領五百比丘到羅閱只城裏去乞食。路上有一堆破木,從破木中迸出一支尖銳的木槍,約有尺多長,豎立在佛陀面前,佛陀知道這是自己宿世的業緣,不能逃避。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省思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之理絲毫不爽。《法句經》亦云:「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得。」有因必有果,欲一切都能圓滿如意,就要從每個當下的身、口、意三業觀照起。身無善行不做、口無善言不說、意無善念不起。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