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叮嚀:發大願心、利益有情即名菩薩,此種發心最真、最切,將眾生和自己平等視之,當下就超越了種種分別和限制。心量有多大,福報就有多大,縱使初始眾生難度,備感辛苦,但是一步千里,利益他人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修行功德。
讚佛偈因緣
久遠劫前,娑婆世界的教主名「弗沙佛」。當時,釋迦牟尼是一位尚未成佛的外道仙人,因慈悲愍念眾生,又名為「菩薩」;與他同時的還有彌勒菩薩。弗沙佛為了 度化二人,入甚深禪定觀察因緣,發現釋迦牟尼菩薩的心還未純熟,雖然慈悲但慧解、觀行之力仍嫌不足,而與他有緣的眾生們,心性皆已成熟堪受法益;相反地, 彌勒菩薩心已純熟,但他的弟子們得度因緣卻多未成熟。
弗沙佛決定先助釋迦牟尼菩薩一臂之力,因為一人的心容易度化,若是眾人之心,便難以在短時間內同時轉變。於是弗沙佛來到釋迦牟尼菩薩採藥的雪山上,進入一 個山窟中入火定,全身放大光明,遍耀十方。釋迦牟尼菩薩循著不可思議的光芒來到洞口,一見異象心大歡喜,歎未曾有,不覺雙手合十,一腳獨立,叉手向佛目不 暫捨,虔誠吟詠著:「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七日七夜不曾餘覺餘思,亦不曾閤眼,精進的力量超越時間、空 間,瞬間的功德,令本應百劫後成佛的釋迦牟尼菩薩,提早了九劫成就佛道。
釋迦牟尼菩薩在人壽平均八十歲的世間示現成佛,智慧高遠無有出其右者,皆因過去種下「一偈讚佛」的勝緣;其七日七夜中雖無他偈,功德卻勝多偈,貴在心思純 一不雜,不在多言。再者,釋迦牟尼菩薩生生世世都將眾生置於自己之前,饒益他人的心多過利己,由於發心不可思議,而早彌勒菩薩九劫成佛。
原文:
《大智度論》卷4〈1 序品〉:「如經中言:「過去久遠,有佛名弗沙。時有二菩薩:一名釋迦牟尼,一名彌勒。弗沙佛欲觀釋迦牟尼菩薩心純淑未?即觀見之,知其心未純淑,而諸弟子心皆純淑。又彌勒菩薩心已純淑,而弟子未純淑。是時,弗沙佛如是思惟:『一人之心易可速化,眾人之心,難可疾治。』如是思惟竟,弗沙佛欲使釋迦牟尼菩薩疾得成佛,上雪山上,於寶窟中入火定。是時,釋迦牟尼菩薩作外道仙人,上山採藥。見弗沙佛坐寶窟中,入火定,放光明。見已,心歡喜信敬,翹一腳立。叉手向佛,一心而觀,目未曾眴,七日七夜,以一偈讚佛: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界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七日七夜諦觀世尊,目未曾眴,超越九劫,於九十一劫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本行集經》卷4〈2 受決定記品〉:
「阿難。我念往昔。有一如來。出現於世。號曰弗沙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時彼佛在雜寶窟內。我見彼佛。心生歡喜。合十指掌。翹於一脚。七日七夜。而將此偈讚歎彼佛。而說偈言。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阿難。我以此偈歎彼佛已。發如是願。乃至彼佛語侍者言。是人過於九十四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我於彼時。得授記已。不捨精進。增長功德。無量世中。作梵釋天轉輪聖王。以是善業因緣力故。我得四種辯才具足。無有一人能共我論降伏我者。我得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轉於無上法輪。」(CBETA, T03, no. 190, p. 670, a2-1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