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叮嚀: 師父在談到「依止勝利」時,曾以阿那律陀尊者的公案來告訴我們供養諸佛的勝利是何等殊勝,而依止善知識的殊勝更遠大於供養諸佛的勝利。

 

阿那律陀尊者

 

  「阿耨樓馱」,亦名阿那律陀,譯言無貧,或如意。《賢恩愚因緣經》說:於弗沙佛末法時代,世饑荒,有一辟支佛名利吒,行乞時,無人供養,空缽而還。當時有一個貧窮的人看見,為之悲傷,而用他自己所食粗糙的稗子飯供養辟支佛。後來再上山釆稗子時,忽然有一隻白兔,跳上此貧窮人的身上,立即變成死屍,無論如何,都沒有辦法擺脫。貧人無奈,唯有等待天黑時,背負此屍體回家。當到達家門時,豈料此屍體,不但立即離身落地,同時變成一個金人。拔指隨生,拔足更出;黃金用之不盡。惡人欲來盜取,但除見屍體外,則別無所見。

 

  自此以後,世世生生,皆投生富貴之家,享受如意,九十一劫以來,皆無貧乏之苦。今生為斛飯王之子,財富日增。隨佛出家後,因為喜歡貪睡,為佛訶斥,因而發奮自強,精進辦道,七日夜不眠,導致雙目失明。佛教他修樂見照明金剛三昧,得天眼通。


九十億劫以前,有一位長者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名叫利吒,次子名為阿利吒,他時常告誡兒子們:「高處的東西總有一天會往下墮,而擁有的東西終歸會失去,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離。」

一天,長者因病即將往生,臨終前囑咐兩個兒子:「你們千萬不可分居,好比一條絲線無法移動大象,必須聚集眾多絲線,才能將大象移動;兄弟和合,就像多條絲線聚集,才能產生力量。」長者往生後,兄弟倆遵照父親的遺囑,相親相愛地一起生活,可是弟弟阿利吒結婚後,妻子時常跟阿利吒說:「家中的錢財用度、待人接客,都是你哥哥在負責,而你就只是有得吃、有得穿而已,什麼事都作不了主,跟奴才有什麼兩樣?」這樣的話聽多了,阿利吒就向哥哥要求分家,哥哥對阿利吒說:「難道你忘了父親臨終前的囑咐嗎?」但阿利吒還是堅持己見,哥哥只好將財產分成兩份,各自生活。

分家後的阿利吒夫婦,好逸惡勞,生活奢侈,沒有多久就將財產用光了。於是阿利吒到哥哥家中借錢,利吒看在兄弟的情面上,借了十萬錢給阿利吒;但過沒多久,阿利吒將錢花光了,又跑去向哥哥借錢,就這樣來來回回借了六次。到了第七次,利吒便對阿利吒說:「你沒有遵照父親生前的囑咐,不僅要求分家,分家後又不專心經營,致使家產敗光,數次來向我借錢。這是我最後一次借錢給你,如果你不好好努力,我不會再借錢給你了。」

阿利吒聽完利吒的話,回去後果然用心經營,沒有多久就變得很富有,可是利吒卻漸漸貧窮起來。後來利吒要向阿利吒借錢時,阿利吒不僅不借錢給利吒,也不請利吒吃飯,並且對他說:「你這麼富有,也會有貧窮的一天?以前我向你借錢時,你是怎麼說的,今天怎麼會來向我借錢?」利吒聽到這樣的話,非常傷心悲惱,想想兄弟都如此無情,更何況是外人?因此產生厭離心,沒有回家而直接入山學道,精進苦行,最後證得辟支佛果。

後來阿利吒又漸漸貧窮,並且遇到飢饉荒年,只好入山砍柴,以賣柴維生。一天,辟支佛入城托缽卻空缽而返,正好被阿利吒看到。阿利托想要將賣柴所得的米飯供養他,於是問:「尊者可以吃粗糙的食物嗎?」辟支佛回答:「只要能夠支持這個色身修行,食物的好壞都沒有關係。」於是阿利吒便將米飯供養給這位辟支佛,辟支佛吃完後躍身虛空,現十八種神通後即回去自己的住處。

後來阿利吒入山砍柴時,發現一隻兔子,他用木杖去撥弄牠時,兔子卻變成一具死屍,並且從背後抱住阿利吒的脖子。阿利吒用盡各種方法都無法擺脫這具死屍,只好揹著他回家。一回到家,死屍主動落地,變成一具金人,阿利吒將金頭砍下後,又馬上長出一顆金頭,斬其手腳,手腳也又馬上生出來,才一下子的時間,金頭、金手就堆滿了整間屋子。

隔壁鄰居看到這樣的情形,便將此事報告國王。國王聽了,即派遣使者前去察看,沒想到看到的卻是腐臭的死人頭、手;可是,只要是阿利吒自己拿來獻給國王的,便又成為真金。國王看到這種情形非常歡喜,知道阿利吒是個有福報之人,於是賜給阿利吒一些土地、聚落。阿利吒命終之後生到天上為帝釋天王,之後又下生人中為轉輪聖王,歷經九十一劫。阿利吒最後一生則投生於釋迦族,名為阿那律,當時方圓四十里內所伏藏的珍寶皆自然湧出。阿那律長大後,有一天母親為了測試他,即告訴他家中已無食物;阿那律聽了,便叫人取空的容器來,沒想到一拿到阿那律面前,自然盈滿飯食百味。這一切都是由於阿那律過去生曾供養辟支佛,因此感得九十一劫常住快樂,飲食不虞匱乏的果報。


《雜寶藏經》卷4:「

如是次問乃至阿那律,阿那律言:「有人得滿四天下金,猶故不如施持戒人一鉢之食,況復聽法?」彌勒答言:「尊者說言有施比丘一鉢之食,乃至勝得滿四天下金,云何如是?」尊者答言:「以自身為證,憶念往昔九十億劫,有一長者,有其二子,一名利吒,二名阿利吒,恒告之言:『高者亦墮,常者亦盡,夫生有死,合會有離。』長者得病,臨命終時,約勅兒子:『慎莫分居。譬如一絲不能繫象,多集諸絲,象不能絕。兄弟並立,亦如多絲。』時彼長者,囑誡子竟,氣絕命終。以父勅故,兄弟共活,極相敬念。後為弟娶婦,生活未幾,而此弟婦語其夫言:『汝如彼奴。所以者何?錢財用度,應當人客,皆由汝兄,汝今唯得衣食而已,非奴如何?』數作此語。爾時夫婦,心生變異,求兄分居。兄語弟言:『汝不憶父臨終之言?』猶不自改,數求分居。兄見弟意,正便與分居,一切所有,皆中半分。弟之夫婦,年少遊逸,用度奢侈,未經幾時,貧窮困匱,來從兄乞。其兄爾時,與錢十萬,得去未久,以復用盡,而更來索。如是六返,皆與十萬。至第七返,兄便責數:『汝不念父臨終之言,求於分異,不能乃心生活,數來索物;今更與汝十萬之錢,從今已往,不好生活,重復來索,更不與汝。』得是苦語,夫婦二人,用心生活,以漸得富。兄錢財喪失,以漸貧窮,來從弟乞,其弟乃至不讓兄食,而作是言:『謂兄常富,亦復貧耶?我昔從汝,有所乞索,苦切見責,今日何故,來從我索?』兄聞此已,極生憂惱,自作念言:『同生兄弟,猶尚如此,況於外人?』厭惡生死,遂不還家,入山學道,精懃苦行,得辟支佛。其弟後亦以漸貧窮,遭世飢饉,賣薪自活。時辟支佛,入城乞食,竟無所得,空鉢還出。時賣薪人,見辟支佛空鉢出城,即以賣薪所得稗麨,而欲與之,語辟支佛言:『尊者能食麤惡食不?』答言:『不問好惡,趣得支身。』時賣薪人,即便授與。辟支佛受而食之,食訖之後,飛騰虛空,作十八變,即還所止。時賣薪人,後更取薪,道見一兔,以杖撩之,變成死人,卒起而來,抱取薪人項,彼取薪人,種種方便,欲推令去,不能得離,脫衣雇人,使挽却之,亦不得離;展轉至闇,負來向家,既到家中,死人自解,墮在於地,作真金人。時賣薪人,即便截却金人之頭,頭尋還生,却其手脚,手脚還生,須臾之間,金頭金手滿其屋裏,積為大[卄/積]。隣比告官:『此貧窮人,屋裏自然有此金[卄/積]。』王聞遣使,往覆撿之。即到屋裏,純見爛臭死人手頭。其人自捉金頭,來以上王,便是真金。王大歡喜:『此是福人。』即封聚落。從是命終,生第二天,為天帝釋,下生人中,為轉輪聖王,天王人王,九十一劫,不曾斷絕。今最後身,生於釋種,初生之日,四十里中,伏藏珍寶,自然踊出。後漸長大,兄釋摩男,父母偏愛,阿那律母,欲試諸兒,時遣語無食。阿那律言:『但擔無食來。』即與空器,時空器中,百味飯食,自然盈滿。設以四天下金,用為乳[晡>哺],不足一劫,況九十一劫,常受快樂。所以我今得此自然飲食,適由先身施此一鉢之食,今得此報,上至諸佛,下至梵天,淨持戒者,皆名持戒。」」(CBETA, T04, no. 203, p. 470, b21-p. 471, a24)

 

 

賢愚經 波婆離品第五十

 

……時阿那律復自說言。正令得滿四天下寶。其利猶復不如請一清淨沙門詣舍供養得利殊倍。所以然者。我是其證。自念過去九十一劫時。世有佛號毘婆尸。般涅槃後。經法滅盡。時閻浮提。有一大國。名波羅奈。爾時國中。有一薩薄。家居巨富。無所乏少。有二男兒。各皆端正。長名淚吒。小字阿淚吒。父垂命終。告勅二子。我必不免。當即後世。汝等兄弟。念相承奉。合心并力。慎勿分居。所以然者。譬如一絲。不任繫象。合集多絲。乃能制象。譬如一葦。不能獨燃。合捉一把。燃不可滅。今汝兄弟。亦復如是。共相依恃。外人不壞。內穆懃家則財業日增。囑誡之後。氣絕命終。兄弟奉教。合居數時。後阿淚吒婦。自心念言。今共居止。逼難兄家。人客知識不得瞻待。若當分異各自努力。情既無難可自成家。念是事已。具向夫說阿淚吒。聞婦所言。以為不可。婦復慇懃。廣引道理。阿淚吒。情迴以事白兄。兄復引父垂命之言。廣示方比不可之理。時阿淚吒婦。數數勸夫。其夫意決急求分居兄見意盛。與分家居。分異之後。阿淚吒夫妻。恣情放志。招合伴黨。飲噉奢侈。不順禮度。未經幾年。家物耗盡。窮罄無計。詣兄匃之兄復矜之。與錢十萬。用盡更索。如是六返。前後凡與六十萬錢。後復來求。兄復呵責。亡父勅誡。汝不承用。未經幾時。求共分異。喪用無度。不可供給。前後與汝六十萬錢。汝不知足。復更來求。今復更與汝十萬錢。能有能無更勿來索。其弟得責。慚愧取錢。夫婦改操。謹身節用。懃心家業。財產日廣。其後漸富。更無乏短。其兄淚吒。連遭衰艱。所在破亡。財物迸散。家理頓窮無有方計。往到弟邊。說所契闊。求索少錢。供足不逮。其弟瞋嫌。而語兄言。謂望兄家。不識有貧。云何復來。從我所索。作是語已。乃不讓食。兄便還去。而自愕然。生死之中。何可畏耶。析體兄弟。不識恩養。豈況他人。當推義理。心即厭世。捨家入山。靜坐思惟諸法生滅。心即開悟。成辟支佛。威儀可觀。入城乞食。後值歲儉。人民飢乏。時辟支佛。乞食難得。時弟阿淚吒。後轉貧窮。復值歲荒。食穀不繼。日往取薪。賣糴稗子。共家婦兒。以自供活。一日晨朝。早往入澤。於城門中。見辟支佛。威儀可觀。入城乞食。即往取薪。還來到門。見辟支佛空鉢而出。心自生念。此是快士。晨見入城。今乃空來。若今與我共歸至舍。當共分食以奉施之。作是念已。捨之而去。時辟支佛。尋知其意。即隨其後。往到門中。阿淚吒見之。心用歡喜。即為敷床。請令入坐。索其自分稗子之糜。躬手自持。施辟支佛時辟支佛。語阿淚吒言。汝亦飢渴。當共分噉。阿淚吒白言。我曹世俗。食無時節。尊日一食。但願為受。即受食訖。感其至心。遭斯歲儉。父子不救。能割身分。以用見施。當為現變令其歡喜。即飛虛空。身出水火。廣現神足。還住其前。語阿淚吒言。欲求何願。恣隨汝意。見變歡喜踊躍即前至心。自立誓言。一切眾生。多種求財。我願世世。莫有所乏。情有所欲。應意而至。又願將來。得遇上士功德勝汝百千萬倍。令我於彼得漏盡證神足變化與汝不異。求願已訖。倍復歡喜。時辟支佛。還歸所止。時阿淚吒。即還入澤取薪。到見一兔。意欲捕取。走逐轉近。以鎌遙擲。即時墮地。適欲前取。化為死人上其背上。急抱其頭。盡力推却。不能令却。心懷恐怖。慞惶苦惱。意欲入城。共婦解却。復恐人見令不聽入。留待日暮。以衣用覆。擔負入城往趣其舍。已到舍內。自然墮地。變成一聚閻浮檀金。光明晃昱。并照比舍。展轉談之。上徹於王。王即遣人。往看審實。使人到觀。見是死人。尋還白王。是死人耳。王問餘人。猶言是金。甚怪所以。重遣人看。如是七返。來言不定。王即自往。親往看之。見是死人。形漸欲臭。即問阿淚吒。汝見是何。答言。看實是金。即取少許。用奉於王。王見金色。敬之未有。問其所由。何緣得此。於時阿淚吒。具以本末向王而說。必當由施辟支佛故。王聞其語。歎言善哉。汝得快利。值此上人。即更賜與。拜為大臣。如是諸尊。彼阿淚吒者。即我身是。我於彼世。以少稗糜施辟支佛。因自求願。緣是以來。九十一劫。生天人中。無所乏少。三事挺特。端正受稱。情有所欲。應意而至。乃至今身。

 

 

佛本行集經卷第六十 摩尼婁陀品下

 

  爾時長老摩尼婁陀。坐已即告諸比丘言。諸長老輩。希有希有。未曾得見如此之事。乃有如此多大果報。多大功德。多大威勢。所以者何。諸長老輩。我念往昔。久遠之時。波羅奈城有一貧人。無有資財。不立倉庫。於彼之時。波羅奈城。有辟支佛。依倚而住。名婆斯吒。當爾之時。其城穀貴。人民飢饉。乏少者多。其城內外。多有人死。唯見白骨。處處狼籍。於彼之時。諸出家人。乞食難得。以飢所逼。不能修道。當爾之時。彼辟支佛。於晨朝時。日在東方著衣持鉢。入波羅奈。次第乞食。遍歷彼城。全無所得。如本洗鉢。還出城去。我於爾時。見婆斯吒辟支佛尊。詣向彼邊。到已白言。善哉大仙。此處乞食。頗得已不。彼尊報我。作如是言。仁者。我今乞食不得。我於爾時。復白彼尊。作如是言。尊者。若然來至我家。於時家內。唯有一升稗子熟飯。我即喚彼辟支佛尊。命入舍內將彼稗飯。以用奉施。時辟支佛。受我施已。隨意所去。我於彼時。為採薪柴。出至城外。與尸陀林。相去不遠。採取柴木。彼林有一白骨屍骸。忽然起來。抱我項住。我於彼時。欲脫彼屍。慇懃用力。不能得脫。我於彼日。日落西下。將欲沒時。抱持死屍。來入城內。我入城時。人見我者。而告我言。咄人何故將此骨屍。而入城內。我報彼言。是諸人輩。我今盡力。欲脫此屍。了不能得。汝等若有堪能脫者。當為我脫。時彼人輩。詳共捉此骨屍。牽挽盡力望脫。亦不能得。我時漸漸至於家內。望欲脫彼白骨死屍。而彼白骨。悉變成金。自然墮地。我於爾時。作如是念。我以此金。不可獨用。作是念已。即詣向彼梵德王邊白言。大王當知。我今地得伏藏。大王受取。用為國寶。時梵德王。喚諸左右。而勅之言。汝等當須隨此人去。其人指授。悉皆受取。將來向此

  爾時左右。聞王勅已。即時共我來至家內。我即以金。示彼使人。

  爾時使人。還見死屍白骨如故。見已謂我。咄哉癡人。汝不癲狂。何故持彼死屍白骨。以為金也。而彼使者。還至王所。具說前事。我於後時。復至王邊。而白王言。大王當知。我得伏藏。事實不虛。惟願大王。早為納受。時梵德王。遂即自往至其家內。見彼金藏。還是白骨。如本不異。復告我言。咄哉癡人。汝著癲狂。何為於此白骨死屍。而作金想。我復白彼梵德王言。大王當知。此實金也。非是屍骨。如是再三。作是語已。我於爾時。手執彼金。作是誓言。若此金寶。為我來作善業報者。願梵德王。亦如是見。作此誓已。時梵德王。看此死屍。還如我見金寶不異。即告我言。善哉仁者。汝作何等善業因緣。曾事何神。供養何天。供養何仙。而能與汝如是願也。我於爾時。白梵德王。作如是言。大王當知。有一仙人。我曾供給此仙人食。必應是彼神力所致。令我今日得是果報。時梵德王。而告我言。汝以造作如是善業。故於今日得此果報。汝此果報。無人能奪。從今日後。不須疑慮。隨意而用。諸長老輩。我於彼時。正以布施彼辟支佛一食之業。現於爾時。即獲果報。所須資財。隨意即辦。正以施彼一食之故。七反生於三十三天。受其福報。乃於彼處三十三天。作帝釋王。復於人中。而為國王。并復得作轉輪聖王。治四天下。為世界主。護持世間。七寶具足。乃至降伏。如法治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