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805 課程記錄 20081230

 

壹、              上課時間:971230

貳、              上課範圍:P17L1~P18L4 (斷器三過,六想前三想)

參、              上課流程:

一.     三稱聖號、開經偈、讚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安立學習動機

二.     小組討論消文內容後再各組消文

三.     同學消文(斷器三過)、什麼是邪執以及等起心有過失的行相?
邪執(10b13:37~14:09
等起心有過失(10b14:10~14:49)
什麼是聽聞時應有的態度?(10b15:06~15:34)
什麼叫全部精神貫注進去?(10b15:34~17:52

四.     如華法師開示

肆、              課程內容

一.     復習上週進度(雪美師姐)

(一)  思惟聞法勝利,推動的力量在於好好聽聞,思維聞法勝利,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二)  思惟聞法勝利,思惟聞法的好處,產生推動的力量,好好聽聞佛法。師父舉要推動一個物品要有力量,人要思惟有什麼好處才會去做。如果做好思惟聞法利,可以將不想聽聞佛法變成喜歡聽。

(三)  「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四)  好處,妙歡喜。跟一般歡喜不一樣,因為法能淨化內心而產生歡喜心。如果產生妙歡喜。則用自肉買也願意。如果可以做好聽聞,聽聞隨轉修心要。

(五)  五想,珍寶想,眼目想,光明想,大勝利想,無罪想。大家可以在做思惟。

(六)  以上是讓我們產生推動聞法的力量。於法法師發起承事,因為不恭敬法而產生的壞處可以去除。去除聽法的障礙。是於法法師發起承事最主要的目的。

    . 引導同學消文、研討及提問

(一)  羅千益:『離高舉者,應時聽聞,發起恭敬,發起承事,不應忿瞋恚,隨順正行,不求過失,由此六事而聽聞之。』

                                             1.            無雜染有兩個,離高舉,離輕蔑。

                                             2.            離高舉, 高舉就是把自己舉高高,自傲。離高舉,就是要遠離自傲, 要發起恭敬。

                                             3.            隨順正行, 照著做, 但是可以慢慢來.

                                             4.            不求說法法師的過失.

                                             5.            由此六事而聽聞, 由這樣聽聞.

(二)  陳瑞娥:『離輕蔑雜染者,謂極敬重法及法師及于彼二不生輕蔑。』

                                             1.            離輕蔑,以最恭敬的心親近法,法師。

                                             2.            不作意法師五處,第一個戒穿缺,不要對法師起戒持不淨的想法。

                                             3.            文詞不文雅,聲很怪,不好聽。

                                             4.            不會因為裝藥的碗不好而不吃藥,就是破燈也可以放光明。

                                             5.            法是要調伏我們的內心,心要歡喜,看著法師,就像飲甘露一樣。要敬專至誠,心中沒有雜染,像聽醫生的話一樣。

(三)  雪美師姐:

                                                1.         廣論是宗大師所寫,至少要先知道文字在說什麼。專有名詞不懂可以押在心裡,佛學詞典有基本解釋,可以到十樓請。

                                                2.         聽師父錄音帶,會有消文壓力,師父在講很多喻,公案(故事)的時候,然後再進入正文。我們常會想直接聽正文。經過幾年的學習,才知道,師父不會忽然講公案,這些都是在引導我們瞭解意義,跟我們的生活生命有關,進去法的內涵。要仔細的聽師父要引導我們瞭解的。

                                                3.         當我們了解文字之後,就像小朋友學國語一樣要想段落大義。我們要想這段在教我們什麼,段落大義是什麼?

                                                4.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聽聞時要無雜染,不應作意法師五處。

                                                5.         有個大略的瞭解後,師父在做開示時會做一些解釋,讓我們真正瞭解他的意思。

(四)  林家嘉、李奉喜、黃婷鈺、陳大中:「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淨潔,……『希于遍知,專注屬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惟聽聞。』」

老師教我們一些道理,如果我們不聽,或者帶著成見,或者左耳進,右耳出,一點用處也沒有。重覆聽,就常串習,自然就能斷掉前的過失。覆器就是充耳不聞,污器就是心是有染污,就算聽到也不正確。漏器,就是沒有辦法貫注,常會忘掉。

(五)  雪美師姐,

                                                1.         宗大師用杯子的例子來說明,如果不屬耳,就是不專心,佛法跟日常生活結合,師父講平常在學校上課,有人拿小說看,胡思亂想,打嗑睡為例子。用這個例子,來檢視我們生活上的行為。

                                                2.         第二個,有邪執,等起心有過失。邪執跟等起心有過失是什麼?可以注意師父的解釋,要我們注意的地方。

                                                3.         平常在家裡聽廣論,可以注意聽師父的解釋。

                                                4.         希望透過今天的學習,練習如何聽師父的錄音帶,消文,有空的時候,仔細聽,體會師父的用心,瞭解師父的法意。

 

三.     法師開示

(一)  問題回答

問:上了聽聞軌理,知道要邊聽邊修,但回去聽錄音帶,雖然聽得懂,但卻都沒什麼感覺,請問應該如何思惟,才會有所感覺?

答:

聽得懂,但有深入不了的感覺。斷器三過,要努力去對治,首要的概念就是要「專注」,思惟能否具有深度,要看專注力夠不夠,否則只是一片糊糊的感覺。聽課專注,念頭要能掌握住,這要靠平常的習慣,不太緊不太鬆,要調整自己,前提是思惟要有力度。

以手上的毛巾而言,鬆鬆軟軟,就好比一個人什麼都好,隨隨便便、鬆鬆垮垮,鬆軟的毛巾,沒有一個有力的面向,但中間如果夾一個板子,就會很有力度,聽聞要專注,否則趣入不多,要從點去延伸。一般講求效率,前提就是要專注,在這的基礎下,再去做結構性思惟,瞭解所聽聞的核心所在?要處理什麼問題?一席話中問題的重點何在?觀察思惟,力度夠,方向就不容易變更,縱使在過程中受到影響,也能很快拉回來。

如查字典,未針對所查,過程中看這也好,看那也好,學習品質差,效率不高,此與習性有關。因為在寺院大量的訓練,學習專注,想像手上的毛巾,如果從變為,成為像針尖一般,就非常具有穿透力,所以要透過平常自我的調整,如果習性散亂,無法深入就沒有力度。

例如,我在上課前常要處理很多問題,這個問題可能晚上回去後就必須回覆,要如何在幾分鐘內有基本的東西出來,而且可掌握?就要習慣專注,又可很快抽出,轉而面對另一群與問題無關之人,而這群人可能是青少年班、長青班或企業班、青廣班。在主題不變下,表達方式、溝通語言與心情都不同,而要使其有感覺可接受的狀態。這也是壓力,壓力大不一定壞,如果有方法去化解它,反而成為一種資源,可以轉化為培養優秀條件的因緣。

培養專注力,要懂得觀察,身的用力與心的用力不同,要輕鬆而專注,一開始要區分身體用力和心用是不同的,有些人連身體是不是用力都不清楚。要去觀察自己身心放鬆狀能,有些狀況是在不知不覺中生起的,上課前先調整自己心情,有助於學習,如廣論所言「具笑目視」。

工作壓力是不是很大嗎?壓力大是來自於怕被裁員嗎?在企業班也很多人壓力大,你們怕被裁,他們也怕裁人,尤其學了廣論之後,其實上下都為難,唯一的建議彼此互相體諒,我們團體的共同特點就是清楚自己有些作為是損人不利己的。在不忙的時候,正好可以提升自己,減少不必要的裝扮,不用應付外面。

(二)  香港活動感想

日前前赴香港出席年度活動,有一位法師拿了一疊問題單,其中有一張提問寫道「法師,憑什麼我要聽你的話,照你的話去做,論年紀、閱歷與經驗比你豐富,李老板」這是一個很具有攻擊性的問題,一般人可能會選擇避重就輕而不去回答。

我第一個就選擇回答這個問題,事後了解,這位先生的太太是義工,從事珠寶工作,他則已退休,是此次活動中的名人,脾氣非常古怪,之所以會忍耐在場,完全是因為太太的關係,而他太太也一直戒慎恐懼,深怕先生隨時會爆發,這種情形一直到最後一天都沒有改變跡象,直到提問時。當時我並未表示提問人是誰,回答了一、兩個概念後,突然有一個人就站起來,雙手合十鞠躬,起初太太很納悶,以為是其他義工叫他鞠躬;在後來論述時,這位太太很高興的表示,在那之後,她找到了一個新男友,他不僅報名參加廣論,而且很有耐心地陪她、等她,讓別人很欽羡。

香港是個地小人稠,競爭激烈之地,如此個性之人不難遇見,但在營隊中,沒有預期會有先生這種人,但是這樣的人一旦變改心意,就會毫不猶豫。

當時我講述了三個概念:第一個,你是聽你想聽的,不是在聽我說。

第二,你是做對你有好處的事,不是照我的話去做,這些話只是剛好從我的嘴巴中講出,你不應該簡擇是由誰所說,比年紀大小,不是聽不聽的理由,以整個地球生物而觀,如海龜,壽命比我們長,難道就要聽牠的嗎?牠的生命閱歷不適用於我們;所以只要所說的,趣向於對於生命的提昇有益,縱使年輕,他的經驗比你更成熟,仍應該聽他的。執意做個論年紀、閱歷、經驗的老頑固,只會讓學習停止,智慧無法增長。

第三,在我的後面有一位具智慧的師長,論年紀、閱歷與經驗,他都贏你,他是我的靠山,重點不在我身上。

他從那一刻起改變,我喜歡如此直接的溝通,這是最好的思惟方式,很快就能夠提昇,在研討班中,有問有答,思路的開闊就在此形成。他的變改並不是因為我,而是他啟發的因緣已到,只是藉由我的口而言說,這都是未意料、未準備,現場所想而冒出來的。也是過去的條件,在某種情形下被啟發。所以對於不可救藥的人要有耐心,只要找到方法,他的學習可能比你更快,學了就堅持,態度明確。

聽聞軌理,不是學佛才可用,學佛從聽話,而不是拜佛、念佛開始教起的很少,學習的次第,從聞、思而修(實踐),學校的教育學習也是如此,這是共同學習的工具,習慣的長養要在平常概念中刻意調整。

(三)  廣論教授

廣論156頁「當於所緣遮心掉等,「亦莫令隨昏睡沈沒增上而轉,當令其識極為明淨,漸次修習。」「入行論云:『雖長夜修行,念誦苦行等,若心散亂修,佛說無義利。』此說一切散亂善行,其果微少。」

遮是遠離,掉是散亂,因為散亂的緣故,雖然是善行,但是感果很少。要隨時讓神識保持明、淨,如一整學期都按時上課,卻對上課內容無印象,或考完試後即歸還老師,看起來好像是好學生,心卻是散亂修,如此是無何大益,學習品質很差;又讀書多年,工作常是另一套,學習的習慣與態度應常注意,專注如果靠要求或打駡,並非根本,是要將散亂的心收攝,引起學習者的注意力,重點在專注,將其轉到你所講說,找到溝通的渠道。

將所學運用在工作職場上,找出可提升之處,讓老板信任你、成辦交辦之事,讓自己成為學習方法對,有效率的人,成為老板的左右手,他怎麼可能自裁左右手。以佛法而觀,沒有愚笨的人,方法對、時間足,人人都可以成為出色之人,學習廣論,讀懂,會成為越來越有智慧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