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聽聞-教典與教授

聽聞進度:

廣論:P58L12

錄音帶:30A5’34”-9’12”(3’38”)

「況於法藏諸未學者,縱於經咒廣大教典,諸久習者,至修道時,現見多成,自所學習經論對方。此亦雖應廣為抉擇,然恐文繁故不多說。」

師父開示:

 那麼上面有一部份人,實際上是大部份人,對於整個的完整的教法、法藏,沒有學的人;那固然不談,現在我們太多人要修行,可是不要求好好的學的,這真可憐。總是有一些人認真去學過了,顯教也好,是密教也好,所以他縱於經咒廣大的教典,久修習者,他說廣大的教典,就是說,他自己去在經論當中摸索,得不到教授。

教授跟教典這個概念大家要分得清楚。教典這個地方,「教典」這兩個字主要的就是你自己讀誦經、論、註、釋,這樣,這個叫做教典;教授的話,你也是在這個經、論註釋上面,經過善知識告訴你:「這個關鍵在那裡,這差得天差地遠!」你有這個教授,聽順這個教授,決定沒有錯,你只要肯做一定成功。單單摸索那個教典的話,往往是弄錯,而且弄錯的十之八九,這一個地方就是指這一個。

他儘管對這個教典有長久的修習,可是等到修道的時候,怎麼樣?就說現在我們要修啦,剛才學的那一點放在那裡,另外跑著去修一套。這變成功什麼?所學的經論的對方,兩件事情拆開來了。那既然拆開來了,請問你前面學的要它幹什麼?就是這個。

所以一再的比喻說,就像看了地圖指示你到哪裡去,看完了地圖指示你到哪裡去,等到你要到哪裡去,這張地圖不要,不但不要,而且走反方向,那幹什麼?所以有一種人他不要經論的,他本來說我沒有學,那還至少沒有學,現在你學了半天,你都不要了,請問你學它幹什麼?那真是個大浪費啊!而且這種人多半變成什麼?變成三世怨。現在世間很多世智聰辨的人,往往有一部份這樣來的,他因為辨別這個東西,結果腦筋是非常靈活,但是法義並沒有入心。因為法義沒有入心,下一次跟他就不相應了,但是辨別這個力量聰明才智在的,就變成功世智聰辨。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等到你們對業相認識的時候,你自己也會看得清清楚楚。繼續。

關於這一點,真正說起來應該很詳細的來說明,但是如果這樣說的話太多了,這裡也不說。那麼這個地方,不妨也講一個故事,大家重新回憶一下,這個故事前面已經說過了。阿底峽尊者三個學生,大家想一想看,兩個學生老是跟著老師,一個學生是專門自修。結果自修這個人不如另外兩個,他還沒走上錯路噢!為什麼?這個答案你們自己去找。

 

附:有關阿蘭若師的公案,師父於廣論37頁「親近幾時者」一段曾對這個公案有如下解釋。

「阿底峽尊者傳記上面,有這麼一段公案,親近阿底峽尊者的這個人非常多,從印度到西藏。印度尤其多,西藏後來有主要的幾個,那個最主要的,西藏有三個,一個敦巴尊者,一個叫大瑜伽師,一個叫阿蘭若師,那麼這個前倆個都是在家人,一生都在侍候他老師,阿蘭若師是個修行人,他一心一開頭跑去求那個老師,然後呢得到了法。一直在修行,所以叫阿蘭若,阿蘭若就是寂靜處,一直在修行,到最後他老師走了以後,他自己很歎息的說了一句話:「我們師兄弟幾個,他們二個一天到晚跟在老師面前,從上面的嘴巴一直忙到那個地方,忙到腳底,好像一點修行的時間都沒有,我呢?這跑到來聽老師講法,講完了法去修行,結果成就我遠遠不如他們兩個。」

  

廣論聽聞段落:

Q1:自己在經論中摸索,能不能得到教授?

Q2:「教典」與「教授」的差別?

Q3:沒有得到教授的禍害?

Q4阿底峽尊者的弟子-阿蘭若師為何自修的結果不如其他兩位弟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