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思: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四十二章經》:「佛言:『弟子去,離吾數千里,意念吾戒必得道。在吾左側,意在邪,終不得道。其實在行,近而不行,何益萬分耶!』」

修行學佛,如何才是真正的見到佛?

 

佛陀時代,波羅脂國有二個比丘。

一日,聽說佛陀在舍衛國大開法筵,演說妙法,

二人便相約一同前去聽佛陀開示法要。

收拾了簡單的行囊,二人便向舍衛國出發了。

 

烈日下,

二人揮汗如雨的低頭疾行,走著走著,

覺得口乾舌躁,但一路上卻沒有半點水源,

二人只得耐著口渴,繼續往前走……

 

正當二人走得筋疲力竭,

突然,眼前一亮!

一口井就在前面不遠處!

二人宛如沙漠逢甘霖般,欣喜地前去汲水。

當他們把水汲出井後,卻發現水中有蟲,

 

此時其中一位比丘,顧不得水中有蟲,就迫不及待地一飲而下。

而另一位比丘,只是默然地站立於井邊,

喝了水的比丘見狀就問:

「你不也是很渴嗎?為什麼現在卻不喝了呢?」

這位比丘答道:

「佛陀有制戒,水中有蟲不得飲用,飲了即犯殺生戒。」

喝了水的比丘就相勸說:

「您還是喝了吧,不然渴死了,連佛都見不到,更別說聽經聞法了!」

比丘聽完,不為所動的說:

「我寧可渴死,也不願意破戒而苟活!」

這位堅持不喝水的比丘就因此而喪命了。

但由於持戒的功德力,比丘往生後立即生到天道,

當天晚上就以神通力抵達佛所,頂禮佛陀,

佛為他說法,便得到了法眼淨。

 

喝了水的比丘獨自一人繼續趕路,直到隔日才來到佛所,

一見佛陀,立刻五體投地的至誠禮拜。

佛陀以神通智慧力得知先前發生的事,他詢問道:

「比丘!你從何處來?有沒有同伴隨行?」

比丘即一五一十的把路上發生的事稟告佛陀,佛即呵斥說:

「你這個愚癡的人!你雖然現在眼睛見到了佛,但是卻沒有真正地見到佛,那位持戒而死的比丘已先你一步來見我了。」

佛陀更進一步說:

「如果有比丘放逸懈怠,雖與我同住在一起,也能常常見到我,但我卻不曾見這樣的比丘;若有比丘離我數千里,能精進用功、不放逸,雖然彼此相隔千里之遙,而這樣的比丘卻能常常見到佛,而佛也常常得見比丘。」

比丘聽完佛的教導,若有所悟,羞愧地頂禮而退。

 

原文:

《摩訶僧祇律》卷18:「復次佛住舍衛城。廣說如上。時南方波羅脂國有二比丘。共伴來詣舍衛。問訊世尊。中路渴乏無水。前到一井。一比丘汲水便飲。一比丘看水見蟲不飲。飲水比丘問伴比丘言。汝何不飲。答言。世尊制戒不得飲蟲水。此水有蟲。是故不飲。飲水比丘復重勸言。長老。汝但飲水。勿令渴死不得見佛。答言。我寧喪身不毀佛戒。作是語已。遂便渴死。飲水比丘漸漸往到佛所。頭面禮足却住一面。佛知而故問。比丘汝從何來。答言。我從波羅脂國來。佛言。比丘汝有伴不。答言。有二人為伴。道中渴乏無水到一井。井水有蟲。我即飲之。因水氣力得奉覲世尊。彼守戒不飲。即便渴死。佛言。癡人。汝不見我謂得見我。彼死比丘已先見我。若比丘放逸懈怠不攝諸根。如是比丘雖共我一處。彼離我遠。彼雖見我我不見彼。若有比丘在海彼岸。能不放逸精進不懈。撿攝諸根。雖去我遠我常見彼。彼常近我。佛告比丘。此是惡事非法非律。非如佛教。不可以是長養善法。從今日後知水有蟲不得飲。佛告諸比丘。依止舍衛城比丘盡集。以十利故。與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知水有蟲飲者波夜提。」(CBETA,T22,no.1425,p.372,c26-p.373,a19)

 

 

《四十二章經解》卷1:「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此第三十七章。深明心近則近。心遠則遠。而不以形迹論遠近也。金口誠言。重戒若此。末世弟子。奈何弗思。

僧祇律云。波羅脂國有二比丘。共伴來詣舍衛問訊世尊。中路渴乏無水。前到一井。一比丘汲水便飲。一比丘看水見蟲。不飲。飲水比丘問言。汝何不飲。答言。世尊制戒。不得飲蟲水故。彼復勸言。長老但飲。勿令渴死不得見佛。答言。我寧喪身。不毀佛戒。遂便渴死。即生忉利天上。天身具足。是夜先到佛所。禮足聞法。得法眼淨。飲水比丘。後日乃到佛所。佛知而故問。汝從何來。為有伴否。彼即以上事答。佛言。癡人。汝不見我。謂得見我。彼死比丘。[>]先見我。若比丘。放逸懈怠。不攝諸根。雖共我一處。彼離我遠。彼雖見我。我不見彼。若有比丘。於海彼岸。能不放逸。精進不懈。[>]攝諸根。雖去我遠。我常見彼。彼常近我。」(CBETA,X37,no.670,p.673,a23-b15//Z1:59,p.47,a17-b15//R59,p.93,a17-b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