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殺生戒是佛教的根本戒條。不殺生戒要求佛弟子不能殺害一切有情識的眾生的生命。這些有情識的眾生不僅包括人類,也包括各種動物。佛教是慈悲為懷的宗教,慈悲心的最主要表現是悲憫眾生的痛苦,給予眾生歡樂。而奉行不殺生戒是培養慈悲心的最直接的實踐。佛陀對不殺生十分重視,並將不殺生戒置於五戒之首。

 

不殺生戒的制戒因緣,在《四分律》卷二中有記載,佛陀在金剛聚落跋求摩河側薩羅梨林中,為諸比丘說不淨觀,贊歎不淨觀言:諸比丘修不淨觀,多修習者,得大果大福利。說法後,佛告訴諸比丘,他欲於奢能伽羅林中坐禅兩個月,“汝諸比丘勿使往來,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薩時。”所有的比丘,遵照佛陀的吩咐,半月內,除送飯給佛陀的比丘之外,沒有人打擾佛陀的靜修。

 

在佛陀靜修期間,有的比丘在修不淨觀時,因為沒有佛陀及時明確的指導,修行出了問題。他們見到自己的身體是如此的骯髒無常,由此對自己的身體感到羞慚、厭惡,覺得生不如死,再加上外道神魔的誘惑,他們極其厭煩自己有身體,有的人用刀自殺,有的人服毒自殺,有的投巖自殺,也有的讓別的比丘自殺。有些比丘來到鹿林梵志的住處,對鹿林梵志說:“賢首!汝能殺我者,衣缽屬汝。”在魔神的鼓動下,鹿林梵志隨即以利刀殺害了那些比丘,依次殺掉的比丘有六十多人。待到佛陀從靜修中出來,在十五日為眾比丘說戒時,發現前來參加布薩的比丘明顯減少,佛陀便詢問這些比丘的去處。阿難便告訴佛陀,在神魔的引誘下,眾比丘因修不淨觀而引發自殺他殺的事件。佛陀知道這一情況後,非常吃驚,為避免傷及眾生性命的事件再次發生,因而制定了不殺生戒:若比丘手自殺,人斷其命,是比丘得波羅夷罪,不共住。

 

佛陀在戒條中規定,如果任何比丘故意自殺、殺害他人,或贊歎死亡之美,或者勸告別人自殺,都犯了波羅夷不共住之罪。

 

佛陀最初制定不殺生戒的對象是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世佛弟子又將不殺生戒的對象擴展到不殺害動物和植物。不殺生戒的制定,對保護眾生生命,培養佛教信徒的慈悲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被歷朝歷代的佛弟子信受奉行。

 

 

安般念的教說因緣

  有一次,佛陀來到跋祇國的毘舍離城,住在跋耆族村落附近,一條名叫跋求摩河河邊的薩羅梨林中。

  那時,佛陀教導比丘們不淨觀,鼓勵比丘們修不淨觀,說修不淨觀能有大成就、大福利。

  教導了這個法門後,佛陀就作了半個月的閉關禪修,除了一位照顧飲食的護關者外,佛陀不希望有任何其他人到他的住處去,而大家也都遵照佛陀的意思,在這期間沒有人去打擾。

  比丘們在這段期間,勤修不淨觀,以致許多比丘對自己的身體感到厭惡,結果有拿刀自殺的,有服毒自殺的,有上吊、跳崖自殺的,也有請求其他比丘為自己結束性命的。

  有一位厭惡自己身體的比丘,找了一位名叫鹿林的外道,以自己隨身衣物贈送為交換條件,要求鹿林外道殺他。

  鹿林外道殺了這位比丘後,到跋求摩河河邊洗刀,邊洗邊想:「我就貪圖這點小利而殺人?」不禁有了悔意。

  這時,空中正好有位魔界天眾,知道了鹿林外道的想法,反而鼓勵他說:

  「善哉!善哉!大賢人!你這麼做,可以得到無量的功德,因為你幫助了一個持戒有德的釋迦弟子,使他未解脫涅槃而得解脫涅槃,而且,你還可以得到他的隨身衣物呢。」

  鹿林外道聽了這樣的讚歎與鼓勵,真以為他這麼做,有大功德可得,於是,他就帶著刀子,到比丘們住的房舍、經行處、禪房等處,主動出擊,見了比丘就問,哪裡有未得解脫涅槃的持戒有德比丘,需要他服務的。這時,一些厭惡自己身體的比丘,紛紛出來,要求鹿林外道殺他們。結果,半個月內一共死了六十位比丘。

  半個月過去了,佛陀結束他的閉關禪修,出來主持每月十五日的布薩說戒。布薩會中,佛陀發現與會的比丘減少了很多,就詢問尊者阿難。尊者阿難就將事情的原委,向佛陀報告,並請求佛陀再教導不淨觀以外的修法。

  於是,佛陀說:

  「比丘們!為此,今天我來為大家說安那般那念。這是一個從細微處下手學習,以開展自己的覺察力,而達到止息一切已起、未起的惡不善法,其威力,就像能洗滌一切已起、未起塵埃的大雨。如何修呢?

  比丘若住在城郊、村外,早上進入村落乞食時,應好好守護著六根,看住自己的心念。餐後,就到林中、樹下、空地,或安靜的房舍中,端身正坐,將注意力集中在當前,不去想過去、未來的事,暫時將貪欲、瞋恚、瞌睡、不安、疑問等修學障礙排除,然後學習覺察自己的每一個吸氣與呼氣;覺察每個長、短氣息;覺察吸氣、呼氣的每一個過程;覺察吸氣、呼氣漸趨細緩的變化;於每個吸氣、呼氣中,覺察踊動之喜、溫馨之樂、覺知感受之心行、心行的止息等感受上不同的強、淡變化;於每個吸氣、呼氣中,覺察愉悅、止定、解脫等心念的變化;於每個吸氣、呼氣中,觀察無常、斷、無欲、寂滅等現象法的變化,這就叫做修安那般那念,是一種能讓身、心得到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成就離無明的明分想修學。」

 

譯文引自:阿含經故事 莊春江編著

 

《雜阿含經》卷29:「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金剛聚落跋求摩河側薩羅梨林中。

爾時,世尊為諸比丘說不淨觀,讚歎不淨觀言:「諸比丘修不淨觀,多修習者,得大果大福利。」

時,諸比丘修不淨觀已,極厭患身,或以刀自殺,或服毒藥,或繩自絞、投巖自殺,或令餘比丘殺。

有異比丘極生厭患惡露不淨,至鹿林梵志子所,語鹿林梵志子言:「賢首!汝能殺我者,衣鉢屬汝。」

時,鹿林梵志子即殺彼比丘,持刀至跋求摩河邊,洗刀時,有魔天住於空中,讚鹿林梵志子言:「善哉!善哉!賢首!汝得無量功德,能令諸沙門釋子持戒有德,未度者度,未脫者脫,未穌息者令得穌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諸長利衣鉢雜物悉皆屬汝。」

時,鹿林梵志子聞讚歎已,增惡邪見,作是念:「我今真實大作福德,令沙門釋子持戒功德者,未度者度,未脫者脫,未穌息者令得穌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衣鉢雜物悉皆屬我。」於是手執利刀,循諸房舍、諸經行處、別房、禪房,見諸比丘,作如是言:「何等沙門持戒有德,未度者我能令度,未脫者令脫,未穌息者令得穌息,未涅槃令得涅槃?」

時,有諸比丘厭患身者,皆出房舍,語鹿林梵志子言:「我未得度,汝當度我;我未得脫,汝當脫我;我未得穌息,汝當令我得穌息;我未得涅槃,汝當令我得涅槃。」

時,鹿林梵志子即以利刀殺彼比丘,次第,乃至殺六十人。

爾時,世尊至十五日說戒時,於眾僧前坐,告尊者阿難:「何因何緣諸比丘轉少、轉減、轉盡?」

阿難白佛言:「世尊為諸比丘說修不淨觀,讚歎不淨觀。諸比丘修不淨觀已,極厭患身……」廣說乃至「殺六十比丘。世尊!以是因緣故,令諸比丘轉少、轉減、轉盡。唯願世尊更說餘法,令諸比丘聞已,勤修智慧,樂受正法,樂住正法。」

佛告阿難:「是故,我今次第說,住微細住,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速令休息,如天大雨,起、未起塵能令休息。如是,比丘!修微細住,諸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阿難!何等為微細住多修習,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謂安那般那念住。」

阿難白佛:「云何修習安那般那念住,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

佛告阿難:「若比丘依止聚落……」如前廣說,乃至「如滅出息念而學。」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207, b21-p. 208, a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