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 宗喀巴大師在《緣起讚》中說:

「若為愚蒙所役使 而與世尊成仇隙 彼於無有自性聲 無法堪忍有何奇

 若於世尊語藏中 受行珍貴緣起法 無法堪忍空性吼 我說此乃為奇有」

 

 師父以《阿底峽尊者傳》裡的這個公案,來引導我們:

「佛法的真正意義是要你解脫,如果不能了解這個特質,一生不能解脫。我們要先對圓滿教法有正確的認識,然後才有機會如理行持。」

 

以前,阿底峽尊者在印度的時候,有兩個行持十二頭陀行的比丘來請問佛法,當阿底峽尊者講到“人無我”的時候,兩個人聽得很歡喜,因為從頭發到腳底,一一分析去尋找「我」的時候,真的找不到「我」在哪裡。但是,當阿底峽尊者講到「法無我」時,他們就完全沒有辦法接受了,當下兩個人就捂住了耳朵說:「請尊者不要再講下去了,世上不可能有這樣的佛法。」當阿底峽尊者開始念《般若心經》,念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的時候,兩個人就嚇得跑走了。所以,阿底峽尊者說:「如果沒有修菩提心,對深奧的正法沒有信心的話,只靠持守戒律,是很難解脫成就的。」

 

阿底峽尊者傳

又一日有印度二小乘苾芻,具十二種杜多功德,來參尊者,請問法義。尊者為講「補特伽羅無我」時聽受,為講「法無我」時,彼二人急覆耳白曰:阿底峽莫說!恐怖!恐怖!尊者歎曰:未能集聚殊勝資糧,不堪學「真空」之義,但以護戒清淨無所至也。

 

【十二頭陀】

 十二條頭陀行者所應遵守的規則,即

一、納衣,又名冀掃衣,即拾人丟棄不用的破布洗淨之後縫納為衣;

二、三衣,又名但三衣,即但著僧伽梨、鬱多羅和安陀會等三衣,不用其餘的長衣。(以上二種屬於衣服。)

三、乞食,又名常乞食,即自行乞食,不敢受他之請待與僧中之食;

四、不作餘食,即午前一度正食之後,不更作二度以上的正食,二度以上的正食叫做餘食;

五、一坐食,又名一食,即午前一度正食之後,不更作小食,餅果粥等叫做小食;六、一揣食,又名節量食,即受一丸之食於缽中便止,不再多接受。(以上四種屬於食事。)

七、阿蘭若處,華譯遠離處,或空閑處,即住於遠離人家的空閑處;

八、塚間坐,即住於墳墓之處;

九、樹下坐,即住在樹下;

十、露地坐,即樹下猶有庇蔭,去而住於露天之地;

十一、隨坐,即有草地即住,不必樹下露地;(以上五種屬於住處。)

十二、常坐不臥,即常趺坐而不橫臥。(以上一種屬於威儀。)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3:「智論云。佛意令弟子隨道行捨世樂。故讚十二頭陀為本。有因緣不得已而聽餘事云云。就中分四。一釋總名。二列數明體。三諸部異行。四雜出諸法。初釋總名顯德。善見云。頭陀者漢言抖擻。謂抖擻煩惱離諸滯著。聖善住意天子經云。頭陀者抖擻貪欲瞋恚.愚癡.三界六入。一一別論。又云。我說此人能善抖擻。如是抖擻不取不捨不修不著。我說此人能說頭陀。增一阿含云。其有毀讚十二頭陀一一行者。則為毀讚於我。我常讚行此法。由此住世故。我法久住於世也。十輪云。毀破禁戒失頭陀。以造逆故非我滅。如過去佛之所說。破淨戒者不入眾數。華手經云。以迦葉行頭陀苦行故來至佛所。如來移身分座與迦葉。辭讓不受。雜含中。佛親命以半座。手授僧伽梨易迦葉所著大衣。於大眾中稱讚頭陀大行。四分佛三月靜坐。唯除一供養人。時有六十頭陀。往至佛所為佛讚歎。名供養佛人。十住婆沙。阿練若比丘略說十利。盡形不應捨。一自在來去。二無我我所。三隨意無障。四心樂習空處。五住處少欲少事。六不惜身命為具功德。七遠離鬧語。八雖行功德不求報恩。九隨順禪定易得一心。十處於空處易生無礙想。若有因緣聽入塔寺。有通有局。不同外道盡形空處。廣說如頭陀品中。頭陀名通聚落空野。蘭若塚間定出城邑。餘之十行喧靜通行。二列數者位分為四。謂衣食處及威儀也。先出相生次第。後一一列行各辨方法。初衣服中者。衣是資道之緣濟身最要。故先就外資以明知足。若於此衣取不得方。廣生罪累為惡業所纏縛。在三有障礙出道。即非頭陀。是故教諸比丘於彼外資少欲知足。受取有方趣得資身長道便罷。即是頭陀。離諸貪著故。衣中立二。一者納衣。二者三衣。雖得衣以障身。內有飢虛等惱寧堪進業。故就食中立四頭陀。一者乞食。二不作餘食法。三一坐。四一揣也。然衣食乃具修道義立。若處在憒鬧心多蕩亂。必托靜緣始成正節。是以於處立五頭陀。謂蘭若.塚間.樹下.露坐.隨坐。上來三種並是助緣。若繫念思量斬纏。出要者無過坐法。故於威儀立一常坐。」(CBETA, T40, no. 1804, p. 129, a24-c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