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塔因緣

 

佛世時,有一天佛帶了大眾到了大村落外的一處林間,停下來休息。佛陀請阿難為他鋪設一個坐位,佛坐在其上為大眾開示。佛陀問大眾:「你們是否想看到我前世時修難行苦行而留下的舍利嗎?」,大眾皆回應:「想!」這時,佛陀用手按地,此時,大地產生六種震動,那個地就裂開放光,然後從裂開處湧出一個寶塔。佛陀就右繞著這個寶塔,對寶塔做禮敬。

佛陀:「阿難,你可以去開這個塔的門,看看裡面有什麼東西。」阿難打開寶塔的門,只見一個以七寶裝飾的寶盒,放置其間。

佛陀:「阿難,你可以打開這個寶盒。」阿難打開寶盒,只見有白如珂雪的舍利安放其中。

佛陀:「你可以把這些舍利拿過來。」佛陀拿著寶盒,讓大眾仔細觀看,並開示了一首偈頌:

「菩薩勝功德,  勤修六度行;
 勇猛求菩提,  大捨心無倦。」

並做了開示:「你們大家都應該對這些舍利禮敬,因為這些舍利是經過無數無量修行戒、定、慧,而受戒、定、慧香所薰習而成的。」

這時,與會的大眾都對舍利禮敬、讚歎。此時阿難啟問佛陀:「世間,以你如此尊貴之身,何以禮敬這些舍利?」

佛陀回答:「阿難,往昔我以這些身骨修習了難行苦行,幫助我成佛。為了報答這些恩情,所以才對這些身骨禮敬。為了斷除你們的疑惑,我會為你們講說往昔因緣,你們應該要認真而仔細的聽。」

 

  在那遙遠的過去,有一位名叫大戰車手的國王,統治一個大約五千民眾的小王國。由於國王所累積的功德,他的人民全都非常快樂、安好;境內風調雨順,莊稼豐盛,牲畜興旺。國王有三位兒子,長子名叫大音,次子叫大天,么兒叫大心。長子和次子都精通武術,健壯自信,一直輔佐國王治理國政。么兒大心非常聰明,從小就富有慈悲心,總是以父母對待獨生子女一樣的心,慷慨無私地布施他人。

  有一天天氣良好,國王帶著王后、兒子及大臣們出城到鄉間遊樂。國王和王后共騎一匹大象,三個兒子、大臣以及隨從則騎著俊美的馬。當他們到達一個樹木茂盛的森林,林內充滿各種美妙的鳥叫聲,附近的草地上開滿了各式各樣的花朵。國王非常喜愛那裡的景色,因此下令紮營,讓大家盡情玩樂。僕人們立刻開始打開所有帶來的東西,著手搭建帳棚,堆疊石頭當爐灶。地面上很快就遍滿帳棚,天上也湧現朵朵的浮雲。僕人們忙著一團,準備了各種食物和茶酒。年輕人開始唱歌、跳舞、玩耍,營區宛如天界。國王、王后和大臣們一邊欣賞表演,一邊享用十八道菜色的大餐、水果酒和米酒。

  之後,三位充滿青春活力的王子,拿起弓箭往森林裡走去。走著、走著,他們注意到濃密的樹叢中有一個洞穴。他們悄悄地前進,到了洞口,看到裡面有一隻母虎趴在一群幼虎旁邊睡覺。大音和大天把箭搭在弓上,準備射殺那隻母虎。但是,大心阻止兩位兄長,說殺生是完全不對的行為。再細看,他發現那隻母虎完全無法移動,因為母虎剛產下幼虎,不敢外出獵食,擔心不在時其他野獸會來傷害牠的幼兒。飢餓煎熬的母虎,虛弱地躺在地上,連頭也抬不起來。大心感動地掉淚,悲憫之情由內心深處升起。他問兩位兄長:「什麼樣的食物可以救活這隻母虎和這些幼虎呢?」他們回答:「這類紅種印度虎食用新殺獵物的溫血和溫肉。所以,如果你想幫助這隻母虎和牠的幼虎,你必須找到新鮮的血肉。」

  大心心想:「沒錯,要救這隻母虎和牠的幼虎,確實需要溫的血肉。可是,這樣一來我就必須殺生,以命換命。還有其他什麼辦法呢?」他想了好一陣子,就是找不到解決的辦法。於是他的兩位兄長說:「我們是出來玩的,為了這隻母虎和牠的幼兒傷腦筋多沒意思!我們該回去父母身邊了。」於是,他們一起離開。

  隨著兄長走回營地的路上,大心心想:「長久以來,我一直在輪迴中流轉,浪費了無數生的生命-有時是因為過度的貪心,有時是因為瞋恨,有時則是因為愚癡。我難得遇見像這樣的機會可以累積福德。除了佛法之外,這身體還能有什麼真正的用途呢?」最後他決定:「這次,我真的要好好地布施。」

  在沒走遠之前,他對兩位兄長說:「哥哥,你們二位先走。我有些事情要處理,隨後就來。」

他加緊腳步,走在通往虎穴的小道上。當他找到癱倒在地上的母虎時,牠已經虛弱得連嘴巴都張不開了。大心把手伸出去碰著母虎的嘴,但是牠張牙咧嘴的力氣都沒有。於是,王子把附近一棵樹的斷枝削尖,割傷自己的身體,讓血流出來,然後讓母虎舔他的血。過沒多久,母虎張開嘴,站了起來,吼叫一聲,就撲到王子身上,把他吃得精光。

 

  兩位兄長等了很久,等不到小王子回來,所以就出發去找他。回想小王子先前所說的話,他們確定他肯定是回虎穴去了。抵達之後,他們往裡面看去,只看到弟弟的血、骨頭、指甲和衣服的碎片。母虎已經把他吃掉了。一見到這景象,大音和大天立刻昏倒,過了許久才恢復意識。兩人把弟弟的衣服碎片撿起來,傷心啜泣地趕回父母的營地。

  這段期間,王后正在睡午覺。她在夢中看到三隻鴿子在高空中翱翔,當牠們振翅而飛時,一隻老鷹俯衝而來,抓走其中最小的那隻。王后嚇醒了,立刻把夢境告訴國王。他回答:「按照妳所說的故事,我相信那三隻鴿子是我們的三個兒子,被老鷹抓走的那隻最小的鴿子是我們鍾愛的么兒。我確定他一定出事了。」說著,國王立刻派僕人到處尋找他的兒子。

  不久,兩位王子回來了。國王問說:「我鍾愛的么兒是不是出事了?你們有任何消息嗎?」兩位王子傷心哽咽,久久說不出話來,連氣也喘不過來。最後,他們終於深深嘆了一口氣,才把母虎吃掉大心的事告訴父母。王后一聽立刻昏倒,國王也傷心欲絕。過了許久,哀嘆的兩位王子和國王以及王后,趕往小王子身亡的地方。到達穴口時,他們看到了母虎留下的骨頭和血跡。王后哀泣不已,再度暈厥不醒。

這時,小王子已經轉世為大勇,他自問:「我怎麼會生在兜率天呢?」透過天眼,他仔細地觀察五道。大勇看到他的父母和兩位哥哥聚集在他的遺骸周圍,沈浸在哀傷之中,悲痛不堪。他心想:「父母親這樣難過,可能會傷了身體和性命。為了讓他們振作起來,我得和他們說說話。」

  大勇說:「請求二老不要這麼難過,有生就有滅,有聚就有散。人人都如此,沒有人能夠超越事物的這種本性。造作惡行者,將墮入地獄道;造作善行者,將生於善道。因此,請你們精進修善,修誦祈願文,來世我們一定能夠在天道相見。」 說了一陣子話之後,他才消失。

國王和王后的心情稍為好轉,決定努力行善。他們把愛兒的骨骸,收入一個用七寶石裝飾的容器中,埋葬之後,就在上面蓋了佛塔。

 

原文:

《菩薩本生鬘論》卷1:「爾時世尊將諸大眾,詣般遮羅大聚落所,至一林中,謂阿難曰:「汝於此間為我敷座。」佛坐其上,語諸比丘:「汝等欲見我往昔時修行苦行舍利已不?」白言:「願見。」

于時世尊以手按地,六種震動,有七寶塔涌現其前,世尊即起作禮右旋。「阿難!汝可開此塔戶。」見七寶函珍奇間飾。「阿難!汝可復開此函。」見有舍利白如珂雪。「汝可持此大士骨來。」

世尊受已,令眾諦觀而說頌曰:

「菩薩勝功德,  勤修六度行;
 勇猛求菩提,  大捨心無倦。

「汝等比丘咸伸禮敬,此之舍利乃是無量戒、定、慧香之所熏修。」

時會作禮歎未曾有。時阿難陀白言:「世尊!如來大師出過三界,以何因緣禮此身骨?」

佛言:「阿難!我因此故得至成佛,為報往恩故茲致禮。今為汝等斷除疑惑說昔因緣,志心諦聽。阿難!乃往過去無量世時,有一國王名曰大車,王有三子:摩訶波羅,摩訶提婆,摩訶薩埵。是時大王縱賞山谷,三子皆從,至大竹林於中憩息。次復前行見有一虎,產生七子已經七日。第一王子作如是言:『七子圍繞無暇尋食,飢渴所逼必噉其子。』第二王子聞是說已:『哀哉此虎將死不久,我有何能而濟彼命?』第三王子作是思念:『我今此身於百千生虛棄敗壞曾無少益,云何今日而不能捨?』

「時諸王子作是議已,徘徊久之俱捨而去。薩埵王子便作是念:『當使我身成大善業,於生死海作大舟航。若捨此者,則棄無量癰疽惡疾百千怖畏,是身唯有便利不淨,筋骨連持,甚可厭患;是故我今應當棄捨,以求無上究竟涅槃,永離憂悲無常苦惱,百福莊嚴,成一切智,施諸眾生無量法樂。』是時王子興大勇猛,以悲願力增益其心,慮彼二兄共為留難,請先還宮,我當後至。

「爾時王子摩訶薩埵,遽入竹林,至其虎所,脫去衣服,置竹枝上,於彼虎前,委身而臥;菩薩慈忍,虎無能為。即上高山,投身於地,虎今羸弱,不能食我,即以乾竹,刺頸出血。于時大地六種震動,如風激水,涌沒不安,日無精明,如羅睺障,天雨眾華及妙香末,繽紛亂墜遍滿林中,虛空諸天咸共稱讚。是時餓虎即舐頸血噉肉皆盡,唯留餘骨。

「時二王子生大愁苦,共至虎所不能自持,投身骨上久乃得穌,悲泣懊惱漸捨而去。時王夫人寢高樓上,忽於夢中見不祥事:兩乳被割,牙齒墮落,得三鴿鶵,一為鷹奪。夫人遂覺兩乳流出。時有侍女聞外人言:『求覓王子今猶未得。』即入宮中白夫人知。聞已憂惱悲淚盈目,即至王所白言:『大王!失我最小所愛之子。』王聞是已悲哽而言:『苦哉!今日失我愛子。』慰喻夫人:『汝勿憂慼,吾今集諸大臣人民,即共出城分散尋覓。』

「未久之頃,有一大臣,前白王言:『聞王子在,其最小者,今猶未見。』次第二臣來至王所,懊惱啼泣,即以王子捨身之事具白王知。王及夫人悲不自勝,共至菩薩捨身之地,見其遺骨隨處交橫,悶絕投地都無所知,以水遍灑而得惺悟。是時夫人頭髮蓬亂宛轉于地,如魚處陸,若牛失犢,及王二子悲哀號哭,共收菩薩遺身舍利,為作供養置寶塔中。

「阿難當知!此即是彼薩埵舍利。我於爾時,雖具煩惱、貪、瞋、癡等,能於地獄、餓鬼、傍生惡趣之中,隨緣救濟令得出離;何況今時煩惱都盡無復餘習,號天人師具一切智,而不能為一一眾生於險難中代受眾苦?」

佛告阿難:「往昔王子摩訶薩埵,豈異人乎?今此會中我身是也;昔國王者,今淨飯父王是也;昔后妃者,摩耶夫人是也;昔長子者,彌勒是也;昔次子者,文殊是也;昔彼虎者,今姨母是也;七虎子者,大目乾連、舍利弗、五比丘是也。」

爾時世尊說是往昔因緣之時,無量阿僧祇人天大眾,皆悉悲喜,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先所涌出七寶妙塔,佛攝神力忽然不現。」(CBETA, T03, no. 160, p. 332, b23-p. 333, b9)

 

此公案又見於如下經典:

1)《賢愚經》卷1《摩訶薩埵以身施虎品》。

2)《菩薩投身飴餓虎起塔因緣經》。

3)《金光明經》第4卷《捨身品》。

4)《合部金光明經》卷8《捨身品》。

5)《金光明最勝王經》卷10《捨身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