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

紙上得來非徹明,

絕知此後應躬親;

背誦的確很重要,

做到才是真修行,

做到、做到、做到才是真修行!

耆域,天竺人。為人倜儻,行事神奇,當時的人根本無法揣測。他常常往來於中原和西域地區,行蹤不定。

一次,耆域在襄陽想坐渡船過江,船主見他衣服簡陋破敗,十分看不起他,因此拒絕搭載。等船到了對岸,人們發現耆域早已經到了,不免心中暗自稱奇。這時突然出現了兩隻老虎,它們見到耆域,竟然垂下耳朵和尾巴。耆域用手摸了摸老虎的頭,老虎便轉身離去。兩岸觀者都追隨著這位神僧,不願離去。

晉惠帝(公元290-306年)末年,耆域來到洛陽講法。有時在給僧人說法時,他也會告訴他們的前世今生的情況,比如支法淵是從羊變來的,竺法興前生是人。看到洛陽宮城,他便對眾人說:「它好像忉利天宮,但一個是自然天成,一個是人造的而已。建造這個宮城的人是從忉利天來的,建成後便返回天上去了。屋脊瓦下應有一千五百件作器。」當時確有傳聞,說建造此宮城的工匠確實在瓦下放了作器,在完工後被害。

時任衡陽太守的滕永文,寄住在洛陽的滿水寺。一日忽然兩腳攣屈不能起行,耆域親自探看後,取來淨水一杯楊柳一枝,然後用楊枝拂水,灑向滕永文,同時念著咒語。這樣做了三次,滕永文行走如初。耆域告訴他之所以患上這樣的怪病,是因為行事不謹慎的緣故。滕永文反思以前之所為,十分慚愧。後二人在寺中散步,發現有數十株思惟樹枯死。耆域問道:「樹死幾時?」滕永文回答道:「已多年了。」於是耆域對著樹念起了咒語,不一會兒枯枝變綠、發芽、生葉、開花。其神通讓人驚異。

尚方暑中有一人得了怪病快要死了,耆域就將應器放在病者的腹部上,並用白布覆蓋,還念了數千咒語。很快,滿屋就瀰漫著臭氣,而病人則說:「我活過來了。」耆域令人打開白布,應器中有象淤泥一樣的東西數升,臭不可近。病人不久就好了。

有一年,洛陽發生了戰亂,耆域要離開洛陽,回印度去。

有一個名叫竺法行的和尚,也是當時有名的高僧,人們把他比作樂令。竺法行和尚對耆域說:“大師既然是一位得道高僧,請留下一句話,作為我們永久性的警誡之詞吧。”

耆域同意後,說:“可把大家都召集來。”

眾人都來了,耆域登上講壇,說了四句偈語:

「守口攝身意,慎莫犯眾怒;

修行一切善,如是得度世。」

(這四句偈語的大意是講:修身要謹慎,不要犯眾怒;要永遠做好事,這樣才能得到超度。攝身:約束自身。度世:超度此生此世,不墮輪迴之苦。)

耆域說罷,便靜默不語了。

竺法行又請求說:“希望大師告訴一些前所未聞的話。像您剛才說的這個偈語,八歲小孩子,也能背下來,這可不是我們對得道之人所希望的啊!”

耆域笑著說:“八歲孩子雖然能背誦,可是活到一百歲都不去履行,僅僅是背誦,那有甚麼益處呢!人們都知道尊敬得道的人。卻不知道:履行──才是能使自己得道的法則。可悲啊!我說的雖少,但是做起來,好處可就大了。”

洛陽僧人數百人,分別請耆域吃中飯,耆域都答應了。第二天五百人家裡都有耆域,每個人都認為耆域去了自己家裡。後來相互談論起來才知道是耆域的分身降臨。眾人送至河南城,耆域慢慢地走著,後面的人卻怎麼跑,也追不上。耆域用手杖在地上畫了一下,說:“在此分別了!”當日有人在長安城看到耆域,又有商人在當日日暮時分在流沙遇見耆域。算起來,當天就已經走了九千餘里路了。

耆域回到西域後,不知所終。

 

《高僧傳》卷9

「耆域四

耆域者。天竺人也。周流華戎靡有常所。而倜儻神奇任性忽俗。迹行不恒。時人莫之能測。自發天竺至于扶南。經諸海濱爰及交廣。並有靈異。

既達襄陽欲寄載過江。船人見梵沙門衣服弊陋。輕而不載船達北岸域亦已度。前行見兩虎。虎弭耳掉尾。域以手摩其頭。虎下道而去。兩岸見者隨從成群。

以晉惠之末至于洛陽。諸道人悉為作禮。域胡跪晏然不動容色。時或告人以前身所更。謂支法淵從牛中來。竺法興從人中來。又譏諸眾僧。謂衣服華麗不應素法。見洛陽宮城云。髣髴似忉利天宮。但自然之與人事不同耳。域謂沙門耆闍蜜曰。匠此宮者從忉利天來。成便還天上矣。屋脊瓦下應有千五百作器。時咸云。昔聞此匠實以作器著瓦下。又云。宮成之後尋被害焉。

時衡陽太守南陽滕永文在洛寄住滿水寺。得病經年不差。兩脚攣屈不能起行。域往看之曰。君欲得病疾差不。因取淨水一杯楊柳一枝。便以楊柳拂水。舉手向永文而呪。如此者三。因以手搦永文兩膝令起。即起行步如故。

此寺中有思惟樹數十株枯死。域問永文此樹死來幾時。永文曰。積年矣。域即向樹呪如呪永文法。樹尋荑發扶疎榮茂。

尚方暑中。有一人病癥將死。域以應器著病者腹上。白布通覆之。呪願數千言。即有臭氣薰徹一屋。病者曰。我活矣。域令人舉布。應器中有若垽淤泥者數升。臭不可近。病者遂活。

洛陽兵亂辭還天竺。洛中沙門竺法行者。高足僧也。時人方之樂令。因請域曰。上人既得道之僧。願留一言以為永誡。域曰。可普會眾人也。眾既集。域昇高座曰。守口攝身意。慎莫犯眾惡。修行一切善。如是得度世。言訖便禪默。行重請曰。願上人當授所未聞。如斯偈義八歲童子亦已諳誦。非所望於得道人也。域笑曰。八歲雖誦百歲不行。誦之何益。人皆知敬得道者。不知行之自得道。悲夫。吾言雖少行者益多也。於是辭去。

數百人各請域中食。域皆許往。明旦五百舍皆有一域。始謂獨過。後相讎問方知分身降焉。既發諸道人送至河南城。域徐行追者不及。域迺以杖畫地曰。於斯別矣。其日有從長安來者。見域在彼寺中。又賈客胡濕登者。即於是日將暮。逢域於流沙。計已行九千餘里。既還西域。不知所終。」

(CBETA,T50,no.2059,p.388,a16-c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