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早上,佛陀帶領五百比丘到羅閱只城裏去乞食。路上有一堆破木,從破木中迸出一支尖銳的木槍,約有尺多長,豎立在佛陀面前,佛陀知道這是自己宿世的業緣,不能逃避。

為了使弟子們知道業力果報的可怕,於是運用神足通,升上空中,離地一刃,而木槍也跟著上升空中,離地一刃,立在佛前。佛陀再上升二刃、三刃、四刃,乃至十二由旬,木槍也跟著上升至十二由旬,立在佛前。佛陀再運用神通力,化出一塊青石,厚約六由旬,站立石上,木槍也從石底下直向上穿,透過石塊而立在佛前。佛陀繼續以神通力化水、化火、化風,而立在水上、火上、風上,木槍仍然穿過水、火、風的障隔,立在佛前。佛陀上升到四王天、忉利天,乃至初禪天,木槍也跟著上升去。佛陀再從初禪天下降到地上,木槍也隨之下降,落在先前的地方,豎立在佛前。佛陀率領弟子出羅閱只城,而那支木槍也隨後追逐不離。回到竹園精舍,佛陀坐回自己的座上,向木槍伸出右腳。這時,木槍就從佛陀的足背向下穿過。……

弟子們看見佛陀的腳被木槍剌傷,有的傷心痛哭了起來。佛陀安慰了他們一番,便對他們敍述木槍剌足的因緣。

佛陀說:在無數阿僧祇劫以前,有兩群商人相約到海裏去採取寶物。束裝妥當之後,便開船出海。航行了不久,來到一個島上。島上有很多美貌的少女,又有各色各樣的寶物,非常豐富,其他吃的,喝的,穿的資生的物品,也應有盡有,享用不完。於是,第一群商人的頭領,對大眾說:這裏真是世外桃源,人間天堂,我們經過不少的困苦才來到這裏,以後就生活在這裏,不要回去了。但第二商主卻說:這裏雖然五欲具足,享受不盡,可是也不一定是長久安隱的處所,我想還是選取一點寶物,離開這裏好。

這時,空中有天女,告訴他們道:這裏不能久住,七日之後,海水氾濫,淹沒四周!天女隱去之後,又有魔女來,對他們說:大眾放心,這裏並不會有水淹之患,可以久住,看!有美麗的少女,又有豐富的寶物,正是人間最快樂的地方!第一商主不信天女的話,勸大眾不要回去;第二商主卻深信天女所言,勸大眾收拾好衣物,預備離開寶島。七日過後,果然大水陣陣,向寶島湧來。第二商主已把船裝置妥當,於是率領大眾上船;而第一商主因未曾把船裝置好,只好跟第二商主爭船乘坐。船主不許他上船,他便拿起鐵杖和船主相打起來。為了保衛自己,第二商主便抓起一支尖銳的鐵矛,和他格鬥。伺第一商主不備,舉起鐵矛向他的足背猛力直插下去,對方就倒在船上死了。……

佛陀對弟子們說:我過去因用尖銳的鐵矛把人剌死,後來墮落地獄,無數千年,被鐵矛穿插;又墮為畜生,被人箭射;更墮為餓鬼,上鐵椎樹,受了無量苦逼。今雖得金剛不壞之身,但因果不能逃避,故要受木槍追剌。佛告訴舍利弗:我已成佛猶不免宿緣,何況是愚昧的凡夫,所以你們和一切眾生都應當守護好身口意三業,奉行十善。

 

 

原文

《佛說興起行經》卷1:「佛說木槍刺脚因緣經第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祇竹園精舍,與大比丘僧五百人俱。世尊晨旦著衣持鉢,與五百比丘僧及阿難圍遶,共入羅閱祇城乞食,家家遍至。見此里中,有破剛木者,有一片木,長尺二,迸在一邊,於佛前立。佛便心念:「此是宿緣,我自作是,自當受之。」眾人聞見,皆共聚觀,大眾見之,驚愕失聲。佛復心念:「今當現償宿緣,使眾人見,信解殃對,不敢造惡。」

佛便踊在虛空,去地一刃,木槍逐佛,亦高一刃,於佛前立;佛復上二刃、三刃、四刃乃至七刃,槍亦隨上七刃;世尊復上高一多羅,槍亦高一多羅;佛復上乃至七多羅,槍亦隨上,立於佛前;佛復上高七里,槍亦高七里;佛復上高十里,槍亦如是;佛復上高一由延,槍亦隨之;佛復上七由延,槍亦上隨之。

佛於空中,化作青石,厚六由延,縱廣十二由延,佛於上立,槍便穿石,出在佛前立;佛復於空中,化作水,縱廣十二由延,深六由延,於水上立,槍復過水,於佛前立;佛復於空中,化作大火,縱廣十二由延,高六由延,於焰上立,槍亦過焰,至佛前立;佛復於空中,化作旋風,縱廣十二由延,高六由延,於風上立,槍從傍邊斜來,趣佛前立。

佛復上至四天王宮殿中住,槍亦來上,至佛前立。佛復上至三十三天,上壁方一由延琉璃石,佛於上立,槍亦來上,在佛前立。佛去後,四天王相告曰:「佛畏此木槍,槍亦逐不置。」皆共僉然不悅,從三十三天化去。至焰天,焰天化去;至兜率,兜率化去;至涅磨羅他,涅磨羅他化去;至婆羅尼蜜,婆羅尼蜜化去;至梵天;木槍從三十三天,以次來上,乃至梵天,於佛前立。諸天皆相謂曰:「佛畏此槍,捨走,然槍逐不置。」

爾時,世尊與諸梵天說自宿緣法;從梵天還,至婆羅尼蜜;婆羅尼蜜,下至涅摩羅他;涅摩羅他,下至兜率;兜率,下至焰天;焰天,下至三十三天;三十三天,下至四天王;四天王,下還至羅閱祇;所過諸天,皆為說宿緣法,槍亦復從上下至羅閱祇,佛亦為羅閱祇人說宿緣法。

佛與比丘僧出羅閱祇城,槍亦尋佛後,國人盡逐佛出城。佛問眾人:「汝等欲何至?」

眾人答曰:「欲隨如來,看此因緣。」

佛語眾人:「各自還歸,如來自知時節。」

阿難問佛:「如來!何以遣眾人還?」

佛語阿難:「若眾人見我償此緣者,皆當盟死墮地。」阿難便默。

世尊即還竹園僧伽藍,自處己房,勅諸比丘:「各自還房。」各受教還房。

阿難問佛:「我當云何?」

佛語阿難:「汝亦還房。」阿難即還。

佛便心念:「是緣我宿自造,必當償之。」即取大衣,四疊襞之,還坐本座。佛便展右足,木槍便從足趺上下入,徹過入地,地深六萬八千由延;過此地至水,水深亦六萬八千由延;過水至火,火高六萬八千由延;至火乃燋。當爾時,地六反震動。阿難、諸比丘,各自心念:「今此地動,槍必刺佛脚也。」

佛被刺已,苦痛、辛痛、疼痛、斷氣痛。阿難即至佛所,見佛脚槍刺瘡,便悶死倒地。佛便以水灑阿難,阿難乃起。起已,禮佛足、摩拭佛足、嗚佛足,涕泣墮淚曰:「佛以是脚,行至樹下降魔,上至三十三天,為母說法。世尊金剛之身,作何因緣,為此小木所害乃爾?」

佛語阿難:「且止,勿憂涕泣。世間因緣,輪轉生死,有是苦患。」

阿難問佛:「今者,瘡痛增損何如?」

佛語阿難:「漸漸有降。」

舍利弗將諸比丘僧來詣佛所,稽首佛足,禮已,一面住。舍利弗問佛:「不審瘡痛,增損云何?」

佛報舍利弗:「瘡痛漸漸有損。」

爾時,比丘眾中,漏未盡者,見此瘡,皆悲喚號泣曰:「世尊大悲,無物不濟,而云何有此痛緣也?」

佛語此等比丘:「且止,莫涕。我乃先世自造此緣,要當受之,無可逃避處。此對亦非父作、亦非母作、亦非王作、亦非天作、亦非沙門、婆羅門所作,本我自造,今自受之。」諸漏盡神通者,各自默然思惟佛往日曾所說偈曰:

「世人所作行,  或作善惡事,

 此行還歸身,  終不朽敗亡。」

耆婆聞佛為木槍所[>],涕泣至阿闍世王所。阿闍世王曰:「卿何以涕泣?」

耆婆答曰:「我聞佛為木槍刺脚,是以涕耳。」

阿闍世王聞此語,便從床上,悶死墮地,良久乃穌。舉宮內外,咸皆驚怖。王起涕泣,勅諸臣曰:「速疾嚴駕,欲至佛所。」諸臣受教,即便嚴駕,白王曰:「嚴駕已訖。」王即便上車,出羅閱祇城。

城內四姓宗族、清信士女,聞佛為木槍所刺,王與弟耆婆,及此人眾,百千圍遶,共至佛所。下車、脫冠、解劍、退蓋,步進詣佛。佛右脇側臥,王禮佛已,手捉佛足,摩抆、口嗚,自稱國號姓名曰:「摩竭王阿闍世,問訊世尊,瘡痛寧有小損不?」

佛報阿闍世:「當使大王,常得安隱,長壽無病。王當治以正法,莫行非法。」佛便命王使坐,王即就座。

王問佛言:「我從如來所聞,佛身金剛,不可毀壞。不審今者,何為此木槍所刺耶?」

佛告王曰:「一切諸法,皆為緣對所壞。我身雖是金剛,非木槍能壞,宿對所壞。」

於是,世尊即說頌曰:

「世人所為作,  各自見其行,

 行善得善報,  行惡得惡報。

「是故,大王!當學捨惡、從善。愚騃不學問,未識真道者,戲笑輕作罪,後當號泣受。是故,大王!不可以戲笑作罪,王當學如是。」

王語耆婆:「汝合好藥,洗瘡呪治,必令時差。」

耆婆曰:「諾。」耆婆即便禮佛、洗足、著生肌藥已,復讀止痛呪。耆婆出百千價氎,用裹佛足,以手摩足,以口嗚之曰:「願佛老壽,此患早除。一切眾生,長夜之苦,亦得解脫。」即起禮佛,於一面住。

佛於是為阿闍世王、一切眾會故,說四諦法:「何謂四諦?苦諦、苦習諦、苦盡諦、苦盡道諦,是為四諦。」說是時,六十比丘,得漏盡、意解;萬一千人,得法眼淨。

王於是辭曰:「國事多故,欲還請辭。」

佛言:「可,宜知是時。」

王即起,稽首佛足,遶三匝而歸。諸眾亦各禮佛,遶三匝而還。

於是暮,夜半,有七天人,人人能出百種音聲,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遶床一匝而立。一天白佛:「瞿曇沙門!如師子受瘡,能忍苦痛,不告他人。」

一天又曰:「瞿曇沙門!如象受瘡,能忍苦痛,不語他人。」

一天復曰:「瞿曇沙門!如犎牛號時,亦不覺苦痛。」

一天復曰:「瞿曇沙門!如水牛號時,亦不覺痛。」

一天復曰:「瞿曇沙門!如八臂天王受瘡,能忍苦痛。」

一天復曰:「瞿曇沙門!如寶馬不覺苦痛。」

一天復曰:「瞿曇沙門!審諦清淨,不覺苦痛。」

第一天曰:「佛!人中師子、人中象、人中犎牛、人中水牛、人中八臂天王、人中寶馬、人中審諦清淨,世尊如此等,能忍苦痛。此輩愚耐痛,世尊以慧耐。不如外學、梵志,已過中年,懈廢取婦,故望度苦,無由得度。何以故?不能究竟故也。如來法中,清淨究竟,斷諸愛欲,滅盡涅槃,如此乃度三界穢海也。何以故?是輩心意正定,從四諦求涅槃故也。」

天於是以偈頌曰:

「凶獷難降伏,  癡疑無定智,

 志荒處野露,  不度生死淵。

 定智除凶愚,  調意眾縛解,

 志寂無狂惑,  是度生死海。」

於是,天說偈已,佛默然可之。諸天見佛默然,知為可意,即稽首佛足,遶三匝已,忽然化去。

至清旦,佛語舍利弗:「往昔無數阿僧祇劫前,爾時,有兩部賈客,各有五百人,在波羅[*]國,各撰合資財,欲嚴船渡海。裝捒已訖,解繫張帆,便引而去。乘風徑往,即至寶渚。渚上豐饒,多有衣被、飲食、床臥、坐具,及妙婇女,種種雜寶,無物不有。一部賈客主語眾人曰:『我等以資財故,勤身苦體,渡海至此,所求已獲,今當住此,以五樂自娛。』第二薩薄告其部眾:『此間雖饒眾寶、五樂、婇女、衣食無乏,不當於此久住。』

「是時,於虛空中,有天女慈愍此輩賈客,欲使從心所願,多得財寶,無為還歸,便於空中,語眾賈人曰:『此間雖有財寶、五樂、婇女、衣被、飲食,不足久住,當早還去。何以故?却後七日,此地皆當沒水。』語訖化去。復有魔天女,意欲使此賈客於此沒盡,不得還歸,於空中告曰:『卿等不足嚴駕欲還去,此間快樂,極可娛樂。此地初無水至,設當有水至此,此之眾寶、飲食、衣被、婇女、五樂,何由而有?前天所說,水當沒此,皆是虛妄,不足信之。』說已化去。

「第一薩薄聞天女語已,勅其部眾:『卿等勿復嚴駕欲得還去,莫信前天所說,此是虛妄耳。此間快樂,五欲無乏,閻浮勤苦,正欲求此,今已得之,何緣復去?』第二薩薄還告其眾:『卿等莫貪五樂,於此久住。却後七日,水當滿此,速疾市買,裝駕治船。前天所說,至誠不虛。設七日無水,猶當治嚴還去,豈可捨本父、母、妻子乎?若當却後七日,水不至者,便當於此五樂自娛,然後徐歸。若水審來,如前天所說者,治嚴已竟,去復何難?』」

佛語舍利弗:「却後七日,如前天所言,水滿其地。於時,第二薩薄,先已嚴辦,水至之日,所將部眾,即得上船;第一薩薄,先不治嚴,水至之日,與治嚴者爭船,船主護之,不令得前,便著鎧持杖,共相格戰。第二薩薄於船上,以鋑(麤官反)鉾鋑第一薩薄脚,徹過,即便命終。」

佛語舍利弗:「汝知第一薩薄者不?則地婆達兜是;第二薩薄,以鉾鋑第一薩薄者,則我身是;爾時,第一賈客,眾五百人者,則今地婆達兜五百弟子是;爾時,第二賈客,五百眾者,則今五百羅漢是;爾時,第一天女者,則舍利弗是;爾時,第二天女,則今名滿月比丘,婆羅門弟子是。」

佛語舍利弗:「我往昔作薩薄,貪財分死渡海,與彼爭船,以鋑鉾鋑彼薩薄脚。以是因緣,無數千歲,經地獄苦;於地獄中,無數千過,為鋑鉾所刺;無數千歲,墮畜生中,為人所射;無數千歲,在餓鬼中,上鐵錐樹上。今雖得如來金剛之身,以是餘殃故,今為木槍所刺。」

爾時,世尊說宿緣偈曰:

「先世作薩薄,  乘船行渡海。

 兩賈共爭船,  以鉾鋑彼脚。

 以是因緣故,  地獄受鋑苦,

 為畜常被射,  餓鬼上錐樹。

 今已成佛道,  愍念眾生故,

 雖得金剛身,  不免於木槍。

 因緣終不滅,  亦不著虛空。

 當護三因緣,  莫犯身、口、意。

 今我成尊佛,  得為三界將,

 阿耨大泉中,  自說先世緣。」

佛語舍利弗:「汝觀如來,眾惡已盡、諸善普備,諸天、龍、神、帝王、臣民、一切眾生,皆欲度之,猶不免此對,況復愚冥、未得道者?是故,舍利弗!當護身、口、意,莫犯是三事。舍利弗!汝等當學如是。」

佛說是已,舍利弗歡喜受行。」(CBETA,T04,no.197,p.168,a13-p.170,b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