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思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之理絲毫不爽。《法句經》亦云:「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得。」有因必有果,欲一切都能圓滿如意,就要從每個當下的身、口、意三業觀照起。身無善行不做、口無善言不說、意無善念不起。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

 

一日,佛陀與五百位具足六神通的阿羅漢應婆羅門阿祇達之請,前往接受三個月的供養。然而,供養當天,阿祇達被魔亂心,沉迷於五欲之樂,關閉家門不讓任何訪客進入。當佛陀與五百位比丘抵達阿祇達的住處時,無人供養,只好坐在大樹下休息。弟子們紛紛入城托缽,但三天都乞不到任何食物,唯有遇到一位養馬人,將馬所食用的麥量減少,以供養佛陀及五百比丘。阿難見了十分難過,但不得已,只好請一位老婆婆將馬麥煮熟,供養世尊。世尊食前祝願後,因為佛陀的德行,難以下嚥的馬麥變成了美味可口的麥仁粥。經過這場境遇,弟子們十分不解,為什麼萬德莊嚴的世尊,也會有淪落食馬麥的一日呢?

佛陀開示大眾:在過去久遠世以前,有一佛名號為毘婆葉如來,在槃頭摩跋城中,有十六萬八千位大比丘常隨佛修行。該國的槃頭國王、諸大臣及全城善男信女們,皆以虔敬的心供養毘婆葉如來及諸大比丘,令他們衣食無所匱乏,而能全心修行,無有掛礙。

城中有婆羅門的導師,名為因提耆利,精通梵志修道典籍及各種修觀的方法,教授五百童子。有一天,國王設大齋會,先恭請佛陀,而佛陀也慈悲應允。於是宮中眾人用非常盛重與歡喜的心準備各種珍饈佳饌,並以上等的毛毯鋪在座位上,恭迎佛陀的到來。這時國王在座位上,攝心正念,長跪、恭敬地執持香爐,對精舍所在的方位說:「齋會時辰已到,恭迎世尊前來應供。」毘婆葉如來見時辰已到,便與弟子們著衣持缽、威儀庠序地來到王宮接受供養。一一就座完畢後,國王以虔敬之心上供種種佳餚。這時,有位名為彌勒的比丘,因為生病無法前來應供,所以世尊非常慈悲地幫彌勒比丘準備了一些食物帶回精舍。經過梵志山的時候,因提耆利聞到美味的食物,知道國王竟先齋供比丘們而沒請他,嫉妒之情油然而生,便憤憤然地說:「這沒有頭髮的道人應該吃馬麥,憑什麼受如此美味的供養。」又轉身問五百童子們,老師說的對不對?諸童子們回答:「老師講的一點也不錯,他們師生應全部都吃馬麥才對!」

佛陀告訴舍利弗:「當時在山上的那位婆羅門就是我的前身,五百童子就是現在在座的五百羅漢,當時生病的彌勒比丘就是現在的彌勒菩薩。」佛向舍利弗說,當時我因起嫉妒的惡念,說這些人不應吃美味的佳餚,而該吃粗糙的馬麥才是,而你們亦同聲附和。因此緣故,我與你們在地獄中輪迴好幾千年;現在雖已成道,由於過去的宿殃,所以我們共同吃了九十天的馬麥。當時我沒有說佛陀應吃馬麥,只說這些比丘們該吃,所以現在吃到的是麥仁,而你們附和的時候因說了佛陀與弟子們也應共同吃馬麥才是,所以你們吃到的是麥糠。這時世尊為此宿世的因緣,說了一首偈語:「

我本為梵志,所學甚廣博,教授五百童,在於樹園中。

在毘葉佛世,形罵諸比丘,不應食粳,正應食馬麥。

汝等童子說,實如師所道,并及此等師,亦應食馬麥。

以是因緣故,久受地獄苦,爾時殘餘殃,亦五百比丘。

婆羅門時請,當會毘蘭邑,與卿食馬麥,九十日不減。

因緣終不朽,亦不著虛空,當護三因緣,莫犯身口意。

今我成佛道,得為三界將,阿耨大泉中,自說先世緣。

佛陀向舍利弗說:「你看,如來眾惡法已斷滅,諸善法已具足,能度化諸天龍神帝王臣民及一切眾生,尚且不能免除過去的宿報,何況尚未得道的凡夫眾生呢?」佛陀告訴舍利弗:「應當知曉三世因緣果報的道理,勿犯身口意三業。」說完之後,舍利弗、五百羅漢及阿耨大龍王、八部鬼神等,聽聞佛語,悉皆信受、踴躍歡喜。

典故摘自:《佛說興起行經‧卷二》、《中本起經‧卷二》

 

原文:

《佛說興起行經》卷2:「佛說食馬麥宿緣經第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阿耨大泉,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皆是羅漢,六通神足。

佛告舍利弗:「過去久遠世,時佛名毘婆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在槃頭摩跋城中,與大比丘眾十六萬八千人俱。王名槃頭,與群臣、庶民、清信士女,以四事供養毘婆葉如來及眾,終已無乏。爾時,城中有婆羅門,名因提耆利,博達梵志四圍典籍,亦知尼揵筭術,及婆羅門戒,教五百童子。

「王設會先請佛,佛便默然許之。王還具饌,種種濃美,及設床座,氍氀毾[*]。辦已畢,王執香爐,於座上長跪啟曰:『今時已到,唯願屈尊。』時毘婆葉佛,見時已至,便勅大眾,著衣持鉢,當就王請。大眾圍遶,往詣王宮,就座而坐。王即下食,手自斟酌種種餚饍。

「爾時,有一比丘,名曰彌勒,時病不行。佛及大眾,食已各還,還時,皆為諸病比丘請食。過梵志山,見食香美,便興妬嫉意曰:『此髠頭沙門,正應食馬麥,不應食此甘饌之供。』告諸童子:『汝等見此髠頭道人,食於甘美餚饍不?』諸童子曰:『爾實見。此等師主,亦應食馬麥。』」

佛語舍利弗:「汝知爾時山王婆羅門不?則我身是;爾時五百童子者,今五百羅漢是;爾時病比丘彌勒者,則今彌勒菩薩是。」佛語舍利弗:「我爾時興妬嫉,意言是輩不應食甘饍,正應食馬麥耳,及卿等亦云如是。以是因緣,我及卿等,經歷地獄,無數千歲。今雖成佛,爾時殘緣,我及卿等,於毘蘭邑,故食馬麥九十日。我爾時不言與佛馬麥,但言與比丘,以是故,我今得食[-+]麥仁;以卿等加言,當與佛麥故,今日卿等,食著皮麥耳。」

於是,世尊說宿緣偈言:

「我本為梵志,  所學甚廣博。

 教授五百童,  在於樹園中。

 在毘葉佛世,  形罵諸比丘,

 不應食粳粮,  正應食馬麥。

 汝等童子說,  實如師所道,

 并及此等師,  亦應食馬麥。

 以是因緣故,  久受地獄苦。

 爾時殘餘殃,  亦五百比丘,

 婆羅門時請,  當會毘蘭邑,

 與卿食馬麥,  九十日不減。

 因緣終不朽,  亦不著虛空。

 當護三因緣,  莫犯身、口、意。

 今我成佛道,  得為三界將,

 阿耨大泉中,  自說先世緣。」

佛語舍利弗:「汝觀如來,眾惡已盡,諸善普具,諸天、龍、神、帝王、臣民、一切眾生,皆欲度之,尚不能得免宿世餘殃,況愚冥、未得道者?」

佛語舍利弗:「當學護三因緣,莫犯身、口、意。舍利弗!當學如是。」

佛說是已,舍利弗及五百羅漢、阿耨大龍王、八部鬼神,聞佛所說,歡喜受行。」(CBETA,T04,no.197,p.172,a10-c4)

 

《中本起經》卷214尼揵問疑品〉:「

佛食馬麥品第十三

於時佛從波和離國,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還祇樹給孤獨園。是時舍衛國界中間,有郡名隨蘭然,有婆羅門名阿祇達,多智明慧,居富無比。往詣阿難祁祁家,論議事訖,問須達曰:「今此都下,頗有神人可師宗者不?」須達答曰:「子未聞乎?釋種王子,出家為道,道成號佛,身色相好,非世所見。法戒雅正,照除心垢,神通明達,知眾生原。諸天龍神,莫不奉承,每說法言,精義入神,非吾螢燭所能宣陳。」阿耆達聞佛聖德,五情內慘,即問曰:「佛今所在可得見不?」答曰:「近在祇洹,開廣真言。」

明日阿祇達往詣祇洹,入門見佛,威神光明,敬心內發,前禮佛足,却坐一面。佛為說法,歡喜踊躍,即便退席,請佛及比丘僧,垂化照臨,一時三月。佛以神旨,知往古因緣,默然受請。阿耆達,得佛許可,辭退還國。於是阿耆達,還家嚴供極世珍美。

是日世尊與五百比丘僧,往詣隨蘭然。時阿耆達,天魔迷惑,耽荒五欲:一者寶飾、二者女樂、三者衣食、四者榮利、五者色欲。退入後堂,告勅門士:「不得通客,一時三月,不問尊卑,須吾有教。」如來到門,閉而不通,便止舍邊大叢樹下。佛告比丘僧:「此郡既飢,人不好道,各各自便,隨利分衛。」舍利[>]受勅,獨升忉利天上,日食自然。眾僧分衛,三日空還。時有馬師,減麥飯佛及比丘僧。阿難已得其麥,以鉢受之,心用悲疾曰:「諸天名味,國王供饍,每謂其味,不可尊口。今得此麥,甚為麤惡。何忍持此供養佛乎?」持所得麥,造一老母:「佛者至尊,法御上聖,今欲飯佛,請母熟之,功德無量。」母答阿難:「吾今怱務,不能得為。」比居一母,聞歎佛尊,馳出求索。阿難授之,即時令熟。佛食呪願,阿難心結,佛欲解之:「餘飯施與,百味香美,非世所有。」阿難意解曰:「如來妙德,不可思議。」

是時世尊欲詣拔耆國,先使阿難往 阿耆達。阿難受教,即便往告。阿耆達見阿難來,意猶未悟,即問阿難:「如來今為所在?」阿難報曰:「世尊在此,爾來三月。前受卿請,尊無二言,一時已竟,告別當去。」阿耆達聞佛垂化,乃無供養,悲怖交至,即馳詣佛,頭面作禮,而自陳言:「愚癡罪覆,違失言信。願佛慈悲,恕原其重。」佛告梵志:「明汝至心。」阿耆達歡喜前白佛言:「願留七日,得敘供養。」佛以歲至,即便可之。時日舍利弗,從天來下,歲節已過,當詣拔耆國。阿耆達取供養餘具,遍散道中,欲令佛蹈上而過。佛告梵志:「飯具米糧,是應食噉,不宜足蹈。」佛受其施,便為呪願,而作頌曰:

「外道所修事,  精懃火為最。

 學問日益明,  眾義通為最。

 人中所歸仰,  遮迦越為最。

 江河泉源流,  大海深為最。

 眾星列空中,  日月明為最。

 佛出於世間,  受施為上最。」

阿耆達心悅結解,逮得法眼淨。國人大小皆發道心,前禮佛足,歡喜而退。

於時阿難承佛威神,知諸比丘心中大疑,因宜白佛:「如來神妙,三達廣照,知眾生念,因緣所趣,不審何故食麥一時?願佛開化散解眾疑。」佛告諸比丘:「過去久遠,時有大國,名曰盤頭越。時世有王,字曰頻頭。王有太子,名曰維衛,出家學道,道成為佛,猶名維衛。相好威德,諸佛法一,所從比丘六萬二千人俱。時父王飯佛及比丘僧,嚴飾幢幡,極世之珍,城內整頓,煒煒煌煌。時有梵志,清潔德高,從諸弟子,因事入城。顧問眾人:『有何異節?光飾乃爾。』行人答曰:『頻頭王子,得道號佛,今日當來,王及臣民,供養故耳!』道士答言:『世人甚迷,捐棄甘饌,食此人為?如卿所說人者,應食馬麥。』五百弟子,同聲讚善。中有一人而諫師曰:『師言非也!若如彼言,此人德尊,應食天厨。』」

佛告諸比丘:「爾時高行梵志,則吾身是也。五百弟子,今若曹是也。時諫師者,舍利弗是也。吾種此栽,於今始畢。」告諸比丘:「各護心口,慎無放恣,善惡隨人,久而不捨。宜修明行,可從得道。吾所償對,於此了矣!」

諸比丘,聞經歡喜,受戴奉行。」(CBETA,T04,no.196,p.162,c15-p.163,c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