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聽聞-慎始

聽聞進度:

廣論:P73L2

錄音帶:36B02’57”-08’01”(5’04”)

「若是下品補特伽羅,雖令修上,既不能發上品意樂,又棄下品俱無成就。」

師父開示:

  反過來有一種人心力比較差,叫他一下子,教他修那個上品的話,這個不行,我這個不行!結果呢上品他沒辦法修,下品嘛你又沒有,好了!把這種人摒棄在外頭了。佛法所以圓滿精采的,什麼?他能夠廣攝各式各樣的人,今天你把這個大法高高的提起來了以後,結果把那些人遺漏掉了你就不圓滿。所以他用這個方式次第引導,對於上品的人,正好讓他步步上昇,不但沒有過失,而且讓他走上去,如理如法的走得上,順理成彰。對下品的人呢也能夠引導,他有這麼大的好處!所以這個是為什麼用上品,共下、共中、共上引導的目的,那麼這個概念我們應該瞭解,瞭解了然後呢,對我們修學過程當中非常好。同時對於上士來說,不但是把我們引導上去,上士的目的幹什麼?你自己上去了,還要引導別人,然後你自己這麼走過來了以後,你也曉得這個完整的路子以後,自己成功了引導別人,這個方法也完全善巧,你也能夠如理一點不錯的引導別人,所以不管是自利利他就非此莫屬,這個是他真正精采的地方。

 

  同時看到這裡,我們也不妨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現在大家傳說紛云、爭論是非,你簡直不曉得怎麼是好,他說你這個大,他說你這個小、不理想;反過來他說你這個雖然大,空口說白話沒得用,吵了個天翻地覆。他現在呢廣攝一切上、中、下法,沒有一個遺漏,而每一個地方都有恰如其分相應的,所有的都包含在裡頭,沒有一點遺漏,這個爭論有沒有?沒有了。還有我們剛才這種情況,說大家爭來爭去,爭了個半天修行是沒有修,吵了個半天,大家一起下地獄。

 

  他現在就不是,每一個人找到了正確的方法,不但沒有爭論、找到了正確的方法,一同的遵循著不動的次序,走到最圓滿的這條道路上去。所以你看,我們中國這幾百年來這個佛法那簡直是支離破碎,真是不堪回首之感;而西藏自從宗喀巴大師把那個教法整理了這麼完整以來,到現在是經六七百年了,這個教法始終如日中天。為什麼?他就把那個圓滿的教法用這種方式提起來了,不管是任何一類的人,都能夠攝受;!高的一步一步的爬,達到最高,下面的正好漸漸的做基礎,可以想見這個教法的圓滿,對於這個整個的廣大的佛法的全貌來說是這樣,那麼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呢?同樣的可以運用上。

 

  要曉得修學佛法不是說一生一世的事情,而是說長時間的無量劫這樣地走過去,你現在走進去,走對了,這一生只要次第走對了,一生一生增上的話,於是自然而然到最後你走上最高的路。所以下腳第一步走對了,實際上你就是什麼?等於說下腳第一步就走上了最高、最正確、最圓滿的路、對不對?這個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這個深廣你也可以說從整個的大趨勢來看,而這個大趨勢濃縮起來,就用在你身心上面,我們自己任何一個人也是這個狀態,你只要開始等一步做對了,生生世世自然就你走這條路。

 

廣論聽聞段落:

Q1:道次第如何引導上品、下品的人?

Q2:宗喀巴大師所建立圓滿教法的殊勝?(參閱資料:菩提道次第廣論 序)

Q3:學佛不是一生一世的事,剛開始最該重視的是何事?

 

 

菩提道次第廣論

太虛 大師

 

  比因西藏學者法尊譯出黃衣士宗喀巴祖師所造菩提道次第廣論,教授世苑漢藏院學僧,將梓行而問世,餘為參訂其譯文,閱至「如是以諸共道淨相續已,決定應須趣入密咒,以能速滿二資糧故。設逾共道非所堪能,或由種性功能虛劣,不樂趣密咒者,則唯應將此之次第加以推廣。」其為特尚密宗之理論,甚為顯然。例之賢首以別教一乘特尚華嚴,天台以純圓獨妙特尚法華,固將無別。然中國尚禪宗者,斥除一切經律論義,雖若宗鏡錄遍錄經論,亦但揚厥宗,鄙餘法為中下。尚淨土者,亦勸人不參禪學教,專守一句彌陀。賢台雖可以小始終頓藏通別圓位攝所餘佛言,然既為劣機而設,非勝根所必須,縱曰圓人無不可用為圓法,亦唯俟不獲已時始一援之,而學者又誰肯劣根自居,於是亦皆被棄。

  此風至日本而加厲,橫判顯密教,豎判十住心之東密,則除秘密盡排為淺顯,高唱經題之日蓮,則於法華亦捨跡門而僅崇本門。今日本雖經明治維新復興,然亦只有各宗而無整全之佛教。中國至清季除參話頭念彌陀外,時一講習者,亦禪之楞嚴淨之彌陀疏鈔及天台法華與四教儀或賢首五教儀附相宗八要而已。經律論古疏早多散失,保之大藏者亦徒資供奉,或翻閱以種善根耳。空疏陋之既極,唯仗沿習風俗以支持。學校興而一呼迷信,幾潰頹無以復存,迄今欲扶掖以經論律儀,亦尚無以樹立其基礎,而借觀西藏四五百年來之黃衣士風教,獨能卓然安住,內充外弘,遐被康青蒙滿而不匱,為之勝緣者雖非一,而此論力闡上士道必經中下士道,俾趣密之士,亦須取一切經律論所詮戒定慧遍為教授,實為最主要原因。論云﹕『如道炬釋,「未修止觀,學習律儀學處以前,是為戒學。奢摩他者,是為定學。毗缽舍那,是為慧學。復次奢摩他前,是方便分福德資糧,依世俗諦廣大道次。發起三種殊勝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資糧,依勝義諦甚深道次。」若於此次第決定數量決定之智慧方便中僅取一分者,當決定知不成菩提。』

  福德資糧則人天俱攝,智慧資糧則聲緣相協,律及經論,皆所依止,僅取一分,不成菩提。雖未嘗不別有最勝之歸趣,而確定皆攝入次第之過程。於是不沒自宗,不離餘法,而巧能安立一切言教,皆趣修證。故從天竺相性各判三時,以致華日諸宗之判攝時教,皆遜此論獨具之優點。餘昔於佛學概論,明因緣所生法為五乘共法,三法印為三乘共法,一切法實相至無障礙法界為大乘不共法。後於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又增說共不共通法為總要,粗引端緒,語焉不彰。今雖未能獨崇密宗,欣睹三士道總建立之典要,乃特提出以申論之。

 

民國二十四年一月三十日於世苑圖書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