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叮嚀: 寂天菩薩所著《入菩薩行》是《廣論》引用內容最多的經典之一。文詞悠美、意義深遠。在精簡貼切的議論中,呈現出無限深刻的哲學洞見;在巧妙幽默的譬喻中,更蘊含著懇切的宗教教誨。

 

寂天菩薩略傳

摘自 如石法師所編著《入菩薩行》

 

一 出生

關於寂天的生平事蹟,漢文資料全缺。茲根據西藏布(Buston12901364)《佛教史大寶藏論》和多羅那他(Taranatha15751634)《印度佛教史》中的記載整理如次:

寂天出生于南印度,是梭羅史吒(Saura stra)國國王善鎧的兒子,原名寂鎧。他自幼學識出眾;又曾經在古蘇魯上師座前求得“文殊銳智成就法”,並依此修行而親見文殊本尊。善鎧王逝世當夜,寂天夢見文殊菩薩端坐在次日即將登基的寶座上,並對他說:“徒兒,這是我的寶座,而我又是你的善知識,你我二人同座一處,實在很不合適。”醒來之後,他自知不宜掌管國政,便連夜投奔東印度去了。在東印度師子王座下服務了一段時間以後,又轉到中印那爛陀寺,依勝天為親教師出家,法名寂天。

 

二 於那爛陀寺修學

他在那爛陀寺居住期間,韜光養晦,內勤修學。一方面在文殊本尊前聽受教法,一面精修禪定,並編著《學處集要》和《一切經集要》(略稱《學集》、《經集》)等精深的論典。但是在日常行事上,除了飲食、睡眠和大小便以外,其他的事一概不聞不問。因此大家都瞧不起他,貶稱他為三想者。後來,僧眾實在忍不住了,想找個正當的理由將他逐出僧團;於是就召開了一次誦經大會,要求每一位比丘在會上背誦所學的經典;他們估計寂天一定背不出來,藉此便可名正言順地逐他出寺。當天,輪到寂天背誦的時候,僧眾為了羞辱他,還故意築起高座,請他到上面背誦。不料寂天上座以後,竟然自信十足地說:“請問要背誦已經聽過的呢?還是沒聽過的?”大眾乍聽之下,非常驚訝。繼之一想,認定那不過是寂天在故弄玄虛,嚇唬嚇唬人而已。既然如此,何不將計就計,乾脆就請他背大家沒聽過的經典吧!反正,大家等著看笑話就是了。萬萬想不到,寂天竟然出口成論,流利地背出了《入菩薩行》。據說,當他背到《智慧品》第34——“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彼時無餘相,無緣最寂滅”時,身體突然騰空而起,漸升漸高,終於不見身影;而誦經之聲依舊朗朗不絕,直到誦完《入行》為止。

或許是因為身分曝光了,寂天覺得不宜久留,便離開了那爛陀寺而來到南印度吉祥功德城。那爛陀寺為此深感不安,特地派遣兩名比丘前來請他回去,但是都被寂天婉拒了。於是,他們只好退而求其次,改向寂天請求:“請您告訴我們,《入行》中所說應該閱讀的《學集》和《經集》在哪里可以找到?”寂天回答說:“《學集》和《經集》在我住處前面的房隙中;另外還有一部用小字寫成的經函,就是全部一千頌的《入行》。”

 

三 雲遊四方

從此以後,寂天就雲遊四方,隨緣化度去了。他曾經在東印度感化了阿梨毗俠那國王;在一場大辯論中,運用神變調和了極大的爭執;在距離摩竭陀以西不遠的地方,調伏了五百外道,並引導他們歸順佛門;在另一個時期,曾經救濟一千多名饑渴待斃的乞丐,然後示以正道。此外,寂天也感化過一群吉祥山的裸體外道,使他們轉入佛教。

史傳裏,寂天的一生就在充滿傳奇的遊化事蹟中結束了。他的生卒年無據可考;一般認為,大約活動於第七世紀末,最晚也不超過八世紀中。理由呢?一、於西元628641673685年間留學印度的玄奘和義淨,都未曾提到寂天;所以寂天成名應在685年以後。二、《入行》和《學集》中只見《妙臂請問經》等“事蹟”和《三三昧耶王》等“分別續”的典籍,尚未引錄任何瑜伽密或無上瑜伽密典;可見寂天著書之時,無上瑜伽密尚未普遍;故其成書年代應該在八世紀中葉以前。

 

四 內勤修學,外示放逸

史傳中說:寂天“內勤修學,外示放逸”,這並非無稽之談。因為從《經集》和《學集》中所引用的一百多部經典來看,寂天必然曾在經、律方面下過很深的功夫。此外,寂天在《入行》“智慧品”中論破教外的數論、勝論派和教內的小乘部派與大乘唯識宗,顯示中觀應成派的觀點;由此也能看出,寂天的確精通論藏,是一位名符其實的三藏法師。然而,寂天並不以精通教理為滿足。《學集》明顯地表示出,他不是純粹為了學問而治學;他治學的方向,始終是扣緊菩薩修學的次第而深入三藏的。尤其在《入行》的字裏行間,總是散發著一股濃郁的宗教情感;時而寧靜莊重,時而灑脫平淡,時而悲天憫人,時而超塵絕俗。在精簡貼切的議論中,呈現出無限深刻的哲學洞見;在巧妙幽默的譬喻中,更蘊含著懇切的宗教教誨。不經一番“寒徹骨”的精神淬勵和提升,怎可能寫出如此生動感人的醒世詩偈呢?

 

五 偉大成就

最後,這位偉大的印度高僧勤苦修學了一輩子,究竟獲致怎樣的境界呢?根據寂天在《入行》中的自白,他似乎還是一位薄地凡夫。因為“回向品”第51頌說:“在我尚未證得極喜地以前,願能蒙受文殊菩薩的宏恩;經常回憶宿世,鑒往知來,生生世世出家為僧!”儘管如此,後來的印度高僧如智作慧和阿底峽都認為:那是寂天自謙之詞,事實上,寂天是一位已經登地的大乘聖者。

智作慧等人如此推崇寂天,亦非全無根據;因為《回向品》第5354頌說:“無論那一世,當我想閱讀三藏,或想請問佛法的義理,願我都能毫無障礙地面見怙主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為了在廣大的十方虛空界中,成滿一切有情的利益,願我一切所作所為得如文殊菩薩,行持盡善盡美!”表面上看來,這兩頌只簡單地表達了寂天個人的祈願而已;不過稍加分析,也不難使人聯想到另一種可能,那就是:寂天生前遭遇到佛法義理上的困難和利他之行上難以取捨之處,大概都能在定中或夢中毫無障礙地親見本尊;請文殊菩薩當面開示,化解他內心的疑惑。

遙想古之高僧,博學苦行,尚且謙謙虛懷;雖有證量,亦不敢以聖哲自居。反觀今之行者,略事數年修持,稍有些許覺受,即便揚言開悟證果;以此招攬徒眾,傳道,授業,解惑。人心之不古,豈至於斯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