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去(趙州茶)

  “吃茶去”,為禪林法語,出自唐代高僧從諗禪師之口。

  從諗(西元778-897年),本姓郝,青州臨淄(今山東淄博)人,一說曹州(今山東曹縣西北)人,自幼出家,為池陽南泉山普願禪師法嗣,屬清 源系,居趙州〔今河北趙縣)觀音院,人稱“趙州古佛”,又稱“趙州禪師”。卒溢“真際禪師”。從諗崇茶、愛茶,主張“任運隨緣,不涉言路”。有學人問:“ 如何是趙州一句”,其曰:“老僧半句也無”,惟認為吃茶能悟性,能消除學人的妄想。宋普濟《五燈會元》載:“有僧到趙州,從諗禪師問:‘新近曾到此間 麼?’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 主應諾,師曰:‘吃茶去。”

  趙州禪師的三雲“吃茶去”,其意就在消除人的妄想,打消人的雜念。為此,清湛愚老人《心燈錄》載:“趙州‘吃茶去’三字,真直截,真痛快。”清 楊悼《遊弁山資福寺呈霞胤師》詩曰:“趙州茶熟人人醉,臥聽空林木葉飛”在今杭州九溪煙霞有座古亭,亭上書有一副古楹聯,上聯是:“小住為佳且吃了趙州茶 去”;下聯是:“日歸可緩試閑吟陌上花來”。1989年秋,在北京舉辦的“中國茶文化展示周”上,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著名詩人趙朴初也引用“吃茶去”這一 典故,作詩一首:“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年偈,不如吃茶去。”我國著名書法家啟功也曾有詩曰:“今古形殊義不差,古稱荼苦近稱茶。趙州法語吃茶 去,三字千金百世誇”,詩末還有注釋:“吃茶去為趙州從諗禪師機鋒語。”

  由此可見,古往今來,在禪林中歷來多沿用趙州的方法去雜悟性。

  其實,“吃茶去”之所以能成為禪林法語,並付諸實施,是與茶的功用密切相關。古人認為,茶能清心去邪、生精陶情,具有“三德”,即坐禪時可以提 神,通夜不眠;滿腹時,可以助消化,輕神氣;心煩時,可以去雜念,平和相處。所以,飲茶最符合佛教的道德觀念,應順佛教的教規,因此,自然為禪林所提倡。

  如今,“吃茶去”一語,己成為中國人以茶敬客、用茶聯誼的慣用語,正如本世紀30年代林語堂先生在《吾國吾民》一書中談到的:“中國人最愛品茶,在家中喝茶,上茶館也是喝茶;開會時喝茶,打架講理也要喝茶;早飯前喝茶,午飯後也要喝茶。有清茶一壺,便可
隨遇而安。”茶,已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角落、各個方面、各個階層,成了老少鹹宜、男女皆愛的傾國之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