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叮嚀:師父在談到皈依、發心必須與身心相續和合時,特別引荀子勸學篇中有關君子之學與小人之學的差異來勸勉我們要入耳著心,而不是入耳出口,以此來說明與身心相續和合的行相。

 

入耳出口

 

出自:《荀子‧勸學》

原文: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嚮矣。」

 

翻譯:

君子的求學是:聽到耳中,就記在心裡,然後傳佈在全身,傾注全部的心血,表現在一言一行上。哪怕是極細微的言行,都可以做別人的模範。小人的求學是:從耳朵聽進去,從嘴巴說出來。嘴和耳朵的距離不過四吋罷了,怎麼修養七尺的身體呢?古人的求學是爲了充實自己,現在的人求學是爲了炫耀於人,君子求學可以美化他的品德,小人求學是為了賣弄和嘩眾取寵。所以,不等人發問就告訴別人,叫做急躁。問一答二,叫做囉嗦。急躁是不對的,囉嗦也是不對;君子問答應該要像空谷回音一樣,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