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當爾之時,阿難和羅侯羅兩位尊者就生出了一個念頭。他們在大眾中說:「我們常常會自我思惟,假使我們也能得到釋迦牟尼佛世尊給我們授記,那不是很快樂嗎?」雖然這兩位尊者已經證到阿羅漢果位,但是他們在定中還會生出一念,這一念是和凡夫的念頭不同的。凡夫所生出來的許多妄念都是不真實,而他們這一念是真念。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傳印長老譯

 

據北本《涅槃經》卷十四記載,釋尊過去世為婆羅門時,入清凈之雪山修菩薩行。一日,帝釋天化現為形容可怖之羅剎,欲勘驗婆羅門,而宣說過去佛所說之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婆羅門聽聞此偈,心生歡喜,要求羅剎告知後半偈;然羅剎欲食婆羅門之血肉,始肯相告。婆羅門求法心切,慨然應允,遂得聞後半偈之:「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並將此四句偈書於岩壁、樹幹等處,使後人得知。繼而至高樹之上,投身往下,捨身於羅剎。其時,羅剎還現帝釋身形,自空中安接婆羅門於地,並率諸天人於足下頂禮。釋尊以此因緣超越十二劫,先於彌勒之前成佛。今將此一故事譯為現代白話文。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人,在他幼年的時候,就背棄他的父親離家出走,流浪外國,直至五十歲,年齡既大,氣力日衰,也就更加窮困,於是四方奔走,以謀求衣食,漸漸遊行,不知不覺走向本國。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者迦旃延那奉世尊之命為了調伏嗢逝尼國猛光大王及其眷屬等,便帶了五百比丘一起來到嗢逝尼國,才一入城,城中的災患大半都消除。守門人將此事秉告國王,卻有婆羅門說這是他們的功勞。國王為了要確知究竟是誰的力量讓災患消除,於是設法來查證。後來確認是聖者迦旃延那等人才是真正的福田,於是對尊者等人生起深深的信解,對尊者深深頂禮。尊者也為大王等人說法,說法已畢,國王請為尊者備筵供養,尊者默許。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省思:極度自我鞭策的人,其原動力,可能是來自急於成就的迫切感。這種迫切感,還與不能隨順因緣的自我主宰欲有關。伴隨迫切感的,經常是急躁不安。急躁不安,就 是經中所說的「掉舉」,這樣的人,應當想想佛陀的彈琴譬喻。或者,在我們讀這一則故事之餘,也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這類的急迫感。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次,幾位新學的比丘有問題要請教佛陀,佛陀剛好因為背痛臥病在床休息。阿難尊者就在屋外對幾位新學比丘講「七菩提分法」。當阿難講到「精進」時,恰好被屋裏的佛陀聽到。佛陀立刻從病床上坐起,恭敬地聽阿難講法。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省思:

最有福報的人,不是福報最多的人,而是最懂得把握修福之人。人天福報終有生滅,而時時刻刻都能「隨喜功德」、「眾善奉行」,時時刻刻都能安住在正念上,便有無盡的承擔力。所謂「無盡眾生無盡事,無畏方為如來子,一肩挑起莫躊躇」,心量擴大了,便永無彈性疲乏的時候。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省思:

漫漫生死輪迴的旅程,無人能相伴,唯有自身福德善業可依怙。

    本經是佛陀替阿那律尊者穿針引線,阿那律尊者感到非常驚訝,因為他覺得佛陀已是福德最圓滿的聖者,又何須為了積福而替他服務。

    佛陀告訴阿那律,就算他已成佛,對於求福這件事,依然不會知足,不會感到厭倦,佛陀是以身作則,告訴世人「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也就是福德善業的重要。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藥王菩薩專修苦行。這種苦行,是最難行的苦行,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這位菩薩,在往昔名號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顧名思義,他和一切眾生結了善緣,所以都歡喜見到他。

 

這位菩薩曾經發心焚身供養於佛。第二生又燃臂供養於佛。這種供養,非為一般人所能做得到。有人打妄想:「他不知疼嗎?」我相信他是知道疼,但是他忍受著,虔誠地把身體供養給佛。我又相信他不知疼。為什麼?因為他已經把自己的身體忘了,精神集中的觀想,身體是由四大五蘊假和合的幻軀而已,沒有可愛之處,所以不知疼。

 

總而言之,不論知疼或不知疼,他能捨身供佛,這是真的供養。這位菩薩最慈悲,眾生有疾病,他一定為彼解除痛苦,所以一切眾生都歡喜見到他。

ilove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